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黄河之滨“亮相”最多的一副名联

2022-08-31 08:30:32 智能朗读:

清风徐来,杨柳拂堤,徜徉于黄河之滨,见大河澄静,山峦起伏,而若万家灯火,一轮明月,很容易想起清人左宗棠曾写在黄河之滨的一副名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

左宗棠是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接到赴任陕甘的调令,当时他还在福州,等办完手续,千里迢迢到了潼关督办陕西军务,已是次年六月。同治八年(1869年)他第一次到甘肃,由平凉、定西一路稳扎稳打,安营扎寨,直到抵达西北的第六个年头,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左宗棠才以陕甘总督的身份第一次到兰州,住进真正属于他的总督衙门。也许是南方人到北方生活不适,对水就格外关注,亦或是他由陕入甘的路上,早就命令士兵沿途栽种杨柳的“生态观”,入住总督署后不久,他就命人在后园凿池蓄水,移石种树,并亲题“饮和池”,撰记“澄清阁下引黄河入,复出为饮和池”,不仅具备观赏价值,还可满足周边官民饮用、灌溉之需,看到“呼民取饮”的景象,他自是乐此不疲。

左宗棠并为饮和池边林木环绕的“澄清阁”题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在收入文稿时另附有一段题跋:“同治十一年秋七月,入居节署,引河流注园中,甃三池止之,汲用烹饪。毕事书此,并为联悬两楹”。据今年2022年农历七月,整整一百五十个春秋。

这是一副集句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出自黄庭坚《和黄龙清老三首》之“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千年复见黄河清”这句,左文襄自语是集自民间俗语。民间以为,“圣人出,黄河清”,千年难得一见的,并非是清澈黄河,其实是难得的圣贤。常年住在兰州河滨的人知道,黄河水本就清澈,只是春夏雨季冲刷上游泥沙,染黄了河水。左宗棠那年来时,或许因无大雨,河水较清,让这个南方人感到很是意外,与他想象的黄河水并不一样,想到自己身负重任,对这种“不同寻常之象”他立刻就有此联想——“圣人出,黄河清”,这不是在说我左宗棠吗?

民国时曾暂居陇上,为左宗棠立传的秦翰才先生就说,“文襄公志大、言大,自小有夸大狂。每写成一篇,必自鸣得意”,二十几岁,家里已揭不开锅,自己寄居妻家时,他还写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可知心有多大;后来步入仕途,他还每每以“今亮”(当今诸葛亮)自喻,才气睥睨湖湘,名满天下。秦先生说,左宗棠西征回来后,逢人总要夸说一番他在西北的功业,乃至“使人家很不喜欢”。有这样张扬的性格,眼见秋月高悬,河水清明,左宗棠很自然地写下这口气很大的对联。当然自夸中,也有他即将远征的自信。当时从陕西到甘肃,一路征战已五六年,“戎事渐定”,兰州作为下一步战略西进的大后方,他需要继续树牢信心,提振士气,借此时机再挂出这样的对联,树立“圣人出,黄河清”的舆论导向,河清海晏,指日可待,如他同题园中望河楼一联所云“积石导流趋大海;空同(崆峒)倚剑上重霄”,气拔云干,势不可挡。这是战时状态下,他的谋略。陈胜、吴广当年,不也是借鱼肚子说话吗?

同治五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时,西北正当危局,此前几任总督、将军均已无力支撑,这时,朝廷才想到他来收拾残局。对于这样的“千斤重担”,他已打定了主意,如自己诗中所说,“马蹄蹴破天山雪”“为我家国扶厄运”。四年后在一场激烈的战争打响时,他给家人的信中说,“西事败坏至极,我以一身承其弊,任其难,万无退避之理,尽其心力所能到者为之。”他还说,初来西北时,有人看好,也有人嘲讽,他都概不介意,“天下事总要人干,国家不可无陕甘,陕甘不可无总督,一介书生,数年任兼圻,岂可避难就易哉。”正是有这样的抱负和担当,左宗棠才一举西进,创下奇功,赢来晚清片隅的海晏河清。

清人林庆铨《楹联述录》评价左氏联语说“权奇倜傥,英气逼人”“有万夫莫当之概”,清人雷瑨《楹联新话》也言,“左文襄诗文,极雄奇浩瀚之致,偶撰联语,亦都含有劲气。”观此联,目极万山,思接千秋,畅朗月之襟怀,俯黄河之澎湃,虽为集句,但浑然天成,亦不失其英气、劲气。后世因仰慕左文襄功勋,尤其在西北留下的诸多建树,又觉此联题写黄河之滨,贴切雄浑,与名藩金城相得益彰,故不忍替换,从同治十一年一直悬挂至解放初期。抗战时,坐镇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谢觉哉同志某日至此,在1937年9月25日的日记中也提到,“游省署花园,园是肃王遗址,颇大,树木浓茂……‘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的名联,悬在一亭子门上。”改革开放后,此联原刻已遗失,有关部门根据存世拓片,复制此联曾一度悬于原总督署后园所在的某机关院内小亭之上,记得2010年前后笔者路过时还在。后有关方面新建兰州碑林,此联不仅被碑林镌刻,还将其木制刻板后,悬于碑林主楼之上,至今游者仍可观赏。据笔者所见,这副联如今应是兰州城内乃至甘肃省内,甚至整个黄河沿线悬挂“亮相”最多的联语,现已知今日可见的,至少还有五处:一是前面提到的兰州碑林,二是位于皋兰山巅的兰山长廊,三是金城关兰州铁桥纪念馆内复原左宗棠奏请修桥的场景之中,四是马滩兰州老街一处牌楼之上,第五处便更有意义,在位于南滨河路黄河风情园以东、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的“望河亭”。

一副名联,历经一百五十年后仍被如此青睐,也是黄河之滨一段百年佳话。

□王家安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