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用影像讲述黄河故事 ——访摄影家刘恩科

2022-06-17 08:30:02 智能朗读:

此刻,鸟笼和人  刘恩科作品

刘恩科 高级经济师,资深金融家。笔名刘沙河,1957年12月生,陕西长武县人。全国知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现任甘肃金融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外和全国组织的影展中获奖、被收藏、公开发表。个人作品出版专集《刘沙河摄影作品集》《致无尽岁月——源源、滨滨三十年成长图录》《陇塬纪事》《两岸》《网》《金城烟火》六部。

2018年摄影作品集《陇塬纪事》入选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100本:“‘影响中国’影像图书”》;2021年摄影作品《两岸》获第十届敦煌文艺奖。

刘恩科,陕西长武人,久居甘肃。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在陕西黄土高原泾河边的窑洞里,他的家乡长武有着厚重的农耕文化。

“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我们家身边的这条泾河与马莲河交汇,流入渭河,后来汇入黄河,那条黄河很大、很远,一直流到大海里。于是,我小时候就做起了黄河梦。”交谈伊始,刘恩科的思绪就陷入了久远的记忆中。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风里,刘恩科像一粒沙粒一路向西而去,落定在了甘肃河西走廊的金昌市。

“我欣喜地想,距离黄河更近了,想要亲眼目睹这条河流的欲望就像是蓬勃的春草一样,在我的心里萌动着。”说到这里,事隔多年后的他依旧露出了兴奋的表情:“结婚仅有的两天假期,我都给了兰州,喝着黄土地上窖水长大的我第一次来到母亲河畔,看到了水量丰沛的‘滚滚黄河’,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就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终于贴近到母亲胸怀的温暖和满足。”

当然,对于当时年轻的刘恩科来说,他并不知道,在和黄河之间,他还会有一场牵绊一生的缘分。

2000年,刘恩科因为工作调动来到兰州,住在黄河岸边的一个招待所。工作闲暇之余,他喜欢举着相机四处拍摄。此前,在河西走廊工作的时候,他拍摄过漫天的风沙、荒郊野岭的烽燧,拍摄过西北一望无际的戈壁。

“来到母亲河畔,拍摄母亲河,是相机先于我的选择。”刘恩科笑着说:“背着相机的我,成了黄河岸边的常客。我看到过从地平线挣脱出来的太阳,她贴着黄河水,一点一点探出红晕;我看过黄河岸边夜晚的星辰,静谧的蓝色幕布上,能依稀看到银河,就像我儿时躺在自家小院里看到过的一样。”

就这样,黄河,成为了刘恩科后半生重要的一个命题,也几乎成为了他所有摄影的共同母题。

“所有的创作在一开始都是漫无目的的。”刘恩科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摄影爱好人士,我最早去黄河边的拍摄计划就是逢年过节,在比较热闹的、有象征意义的时刻,记录下黄河岸边的一切。”

在那段平静且平凡的时光里,刘恩科拍过黄河岸边正月十五的社火,也拍过赛军舰的羊皮筏子冲过黄河的浪花,还拍过水车博览园的歌舞演出。

“最开始的时候,我洋溢着好奇心和激情拍摄这一切,相机是我延伸了的双眼,我借着这双眼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风光,看到了两岸的众生。我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满足于采花蜜这个过程,一次一次,周而复返。”

说到这里,刘恩科的右手食指不由自主的轻轻颤动了几下,就好象那段时光又重新在指尖流淌了起来。

也许,是他对人生愈发深刻的理解,令其不停成长地创作意图跨越了某种境界,刘恩科开始大胆调整自己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我对自己说,要沉下去,潜到水底,潜入到最真实的生活中去。我想要拍到我的黄河,我自己的黄河,有着我标签的黄河。这不仅需要眼睛,还需要真心和漫长的时间。”

“房子够用就好,饭吃饱就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在刘恩科拍摄黄河的过程中,经常见到一个喃喃自语喂鸭子的老人。初见,他自顾自地说话,给河里的鸭子撒食,丝毫不顾旁人的眼光。当时,刘恩科便举着相机拍了几次,也没有贸然上前攀谈。

后来,在黄河岸边碰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言语也开始交流起来,这才听懂了他喂鸭子时喃喃说的那几句话。

“第一次听清这些话的时候,我脑子里一下子想起了《红楼梦》里道尽天机的跛足道人。”刘恩科由衷地说。到后来,这位老人还对刘恩科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这个7岁起就开始干活儿、稍大点儿就给地主放羊的苦孩子,直到1950年参加工作后,才过上了稳定的生活。他反复地说:“要多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做好事,别人拉着车上坡时,如果你正好也上坡,那就随手推一下,这就是在帮人。”

“或者,风雨无阻十几年在黄河边喂鸭子,就是属于他的普度众生。”刘恩科颇为感慨地说。

“黄河边的故事一个一个涌进我的视野,我不能一一说尽,但他们在我内心总引起我的不安。”说起来,刘恩科一定是一个心思极其细腻的人,这种天赋也令他总是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捕捉到一些感动自己进而打动人心的东西。

他说:“当我走近这一切的时候,我才觉得这些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这些故事充满了我们这个浮噪时代的异彩,甚至可以说,这些黄河边的人与事,完全打开了迥异于我生活的另外一扇窗,他们向我呈现出一个我从未曾感知过的世界。”

拍照四十多年,从风光到纪实,从《刘沙河摄影作品集》到《陇塬纪事》,实际上是刘恩科在摄影上的一次转变。他多年对黄河的拍摄,随着拍摄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其实也是一次次对自己拍摄方式的否定,并最终为自己拍摄黄河找到了新的语境。

“从原来叙述改为抒情,我用手中的照相机,唱自己心中的歌。”说到这里,刘恩科还分享了他心中最真挚的感悟:“黄河边遛鸟老人手中把玩的鸟笼,让我悟到,一张好的照片不是它的信息量有多大,而是它的隐喻有多深。”

在黄河边行走二十多年,刘恩科利用上下班从黄河边路过的日常时间,还有业余时间、节假日、休息日等等,起早贪黑,坚持拍摄。在此期间,他经过了从胶片到数码的转换,相机也从大画幅到中画幅最终完成了到135相机的转变,用过的照相机也有八九台。

刘恩科感慨地告诉记者:“有人嘲笑我,不理解,认为我干这个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我一笑了之,从四十年前因工作需要拿起相机,当时只道是寻常。后来,我才意识到,摄影之路是上苍对我的怜悯,让我及早找到隐藏在影像后面的美意和快感,它是刺破我单调人生的一柄剑,给予了我的人生另外一个方向和出口,成为情感渲泄的一个出口,在痛苦和纠结中让我一次次解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