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寒露凝、秋意重,静候冬日来

2021-10-08 08:12:16 智能朗读:

□资料图片
□新华社制图

今日,人们迎来了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这意味着金城的气候也开始进入到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阶段。农谚有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可见冬天的脚步已经近了。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每年10月8日前后进入寒露节气。露已,将为霜。“野有葛草,零露瀼瀼”,“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满城尽带黄金甲”描述的便是寒露时节的物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按照《礼记》的记载,古时候,一俟深秋,谷物归仓入国。除了祭祀之外,就开始忙活这几件事了:一是狩猎,“执弓挟矢以猎”;二是砍柴,“草木黄落,伐薪为炭”;三是结案,“乃趣狱刑”,然后有些便是传说中的秋后问斩吧。这些都透出肃杀之气。

“此时的季节版图上,秋的面积约为539万平方公里,冬的面积约为362万平方公里。”据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介绍,“在寒露时节的半个月之中,冬会大举‘侵略’,将秋之领地‘侵吞’18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在疆域面积上一举超过秋。”

“由秋分至寒露,秋在南方‘战场’斩获颇丰,一举占领江南。其间夏的面积锐减六成以上,只能借助南岭‘天险’苦苦支撑。所以说,寒露也是秋季节气中季节版图的疆域格局变化最大的时期。”

谚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其实在隶属秋季的六个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是寒露。“所谓‘霜降变了天’,得益于寒露时节的各种铺垫。”宋英杰表示,“以全国平均降水量来衡量,寒露也是二十四节气中降水减少速率最快的时节。因此,秋分之后‘水始涸’之说所言不虚。如果说一年之中降水量的走势形如一座山峰,那么寒露时节便是最陡峭的一段下坡路。”

“春捂”不见汗,“秋冻”不着凉

寒露时节逢重阳,降水锐减,浓云消退,是人们可登高望远的气象前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时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与寒露时节气温大幅走低相关。《风土记》曰:“是月九日,采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西京记》的描述显然更具“号召力”:“九日佩茱萸,饵糕,饮菊花酒,令人寿长。”

对此,宋英杰的描述也是十分的生动有趣:“如果我们把气温和降水当作两项经营性收入,那么寒露时节是市场最萧条、‘企业’效益滑坡最严重的时期。两项业务,往往堤内损失堤外补,但寒露时节,是堤内损失、堤外也损失,‘企业’的两项主营业务均遭遇断崖式下跌。”

“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忙了大半年,于是利用十一黄金周出去旅游,等逛完了山水回到家,哎哟,这天气跟走的时候不一样了嘛!”宋英杰说,“这时,人们在感慨之余,便会翻箱倒柜地赶紧找厚一点的衣服。于是,便有了‘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的说法。”

“古老”的《秋裤赋》,每年在寒露至霜降时节,都会再度流传一番:“我要穿秋裤,冻得扛不住。一场秋雨来,十三四五度。我要穿秋裤,谁也挡不住。翻箱倒柜找,藏在最深处。说穿我就穿,谁敢说个不。未来几天内,还要降几度。若不穿秋裤,后果请自负。”

有人说:“不是要春捂秋冻吗?”对此,宋英杰这样解释:“春天来时,适当捂一捂,使机体渐渐地适应回暖。秋天来时,适当冻一冻,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着装与时令要有适当的滞后。但所谓‘捂’和‘冻’,都应有一个前提:春天的以不出汗为前提;秋天的冻,以不着凉为前提。”

寒露三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乡民于重阳日、十三日望雨,则不致冬旱。”谚云:“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北方民间有在寒露时节占雪的习俗,实际上,是在气候平均初雪日之前的大约一个月,选取两个关键日,如果都没有降雨,冬季便很可能“贫雪”。《离骚》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今,夕餐秋菊之落英。”露水寒凉落花寂寥,餐英饮露,确是晚秋时节里的一种高洁与孤傲。

“古人对寒露物候的描述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据宋英杰介绍,“白露物候是‘鸿雁来’,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说的是白露时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寒露时迁飞工作陆续收尾。”

所谓“雀入大水为蛤”,是说深秋时节,人们难觅飞雀,但见海边很多蛤蜊,其贝壳的纹和色与雀相似,便以为雀变成了蛤。这是古人质朴的想象。这虽是误解,却是一种浪漫的生命观:在时节的交替和季节的轮回中,生命并未凋谢,只是变换了存在的方式而已。想飞时,有翅,能高飞于天;想藏时,有壳,可深藏于海。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从金”,凄凄露时节“菊有黄华”。虽然菊花被视为寒的标识,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但还有一种花,往往被文人们“忽视”,那便是棉花。“寒露时节尾花收。寒露不收棉,霜降莫怨天。”在农人的眼中,棉花是秋季的“尾花”。所以农历九月,也是人们的纳棉之月、授衣之月。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深秋农谚是:‘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宋英杰说,“那时候,一年到头好像就围着白菜、土豆、萝卜、玉米、地瓜转,喷香起沙的地瓜,几乎是我的最爱。当然,上树使劲儿地摇晃树枝,折腾得满树红熟的山楂掉落一地,然后认真地捡拾到筐里,也算是我的‘山楂树之恋’吧。”

有一种明净,叫做望穿秋水

在南方,对于晚稻而言,“寒露雨,偷稻鬼。寒露风,稻谷空。”所谓寒露风,并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寒露时节的风。

农谚说:“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寒露风原指华南寒露时节危害晚稻幼苗生长的低温现象,或凄风(干冷型)或苦雨(湿冷型)。当双季稻北扩至长江中下游时,晚稻的这种“小儿科”疾病开始在秋分前后流行。所以广义的寒露风,未必仅是风,也未必仅发生于寒露,而是危害晚稻的低温综合征。

“有一则谚语,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体验中已经逐渐消失了,就是‘寒露搭桥,夏至拆桥。’”宋英杰表示,“从前,村边渡口的木板小桥在夏至汛期来临时需要拆卸掉,到了雨季消退的塞露时节,再把桥搭建起来。作家赵树理曾经这样描述:‘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现代的桥梁已经没有了那般的季节性。”

台湾有句谚语,叫作:“九月狗纳日,十月日生翼。”是说到了农历九月,秋阳难得,就连狗都知道抓紧时机晒晒太阳。到了十月,白昼短暂,又难得响晴,太阳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不留神就飞了。

随着气温的下降,“寒露百花,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称为“穷秋”。“寒露霜降水退沙,鱼落深潭客归家”,从秋分物候的“水始涸”,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由密到疏,由繁到简,由动到静。

“‘寒露洗清秋’,此时节,‘云悠而风厉’。”宋英杰认为,“标志性的景色便是‘碧云天,黄叶地’。寒露时节,有一种明净,叫做望穿秋水。遗憾的是,那样的水少了,那样的天也少了。有人说,寒露,是秋天中的秋天。‘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好吧,就在这清冽的日子里,观赏秋天绚烂的‘晚节’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