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甘肃新晋“国字号”非遗传承故事系列报道之六 “蒙古祝赞”颂盛世 岷县宝卷唱心声

2021-08-05 08:36:08 智能朗读: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其中,我省共有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拔河、甘南锅庄等15个项目入选,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83个。近日,记者通过省文旅厅非遗处,专门探寻了这些新晋“国字号”非遗项目背后的传承故事。

肃北蒙古族祝赞词:

向往美好生活 体现民族个性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是甘肃唯一以蒙古族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有碧绿的草原,还有终年不化的雪山和茫茫的戈壁滩。正是雪山、戈壁和草原,养育了独特的肃北蒙古族文化,他们因为常年生活在雪山之下,所以被称为雪山蒙古族。肃北蒙古族人民和内蒙古、新疆等地一样,创作了许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文学。其中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至今的最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之一。

祝赞词分为祝词、赞词,统称为祝赞词,也称赞颂词。祝赞词是蒙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是一种有一定韵调、语言自然流畅、兴致所至一气呵成的自由诗。古老的祝赞词多为对天地山川、自然万物的赞颂,对渔猎畜牧生产的祈求祝福。祝赞词最早由萨满祭词演变而来,在特定的环境中,经特定的礼俗,由特定的人吟颂。

祝词的起源与民间各类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现象密不可分,它是表现各类习俗与生产、生活现象,并祈祝其美好未来而创作的长诗型民间文学体裁。肃北蒙古族在节日宴庆场合,总少不了长者或专门的吟唱者,以增加节日气氛。祝词可根据其内容分为与牧民生产相关的祝词,如“制毡祝词”“蒙古包祝词”等;与牧民生活习惯相关的祝词,如“祭火祝词”;与人生礼仪相关的祝词,如“婴儿诞生祝词”“新人祝词”等;与竞技娱乐相关的祝词,如“游艺祝词”“三项竞技祝词”等。

祝词大致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吟诵者吟唱时,往往在开头交代吟唱祝词的原因理由,即吟诵者要说明自己是以大家的意愿吟唱祝词的,然后对所要祝福的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与赞颂,最后在结尾部分表达对未来的祝福意愿。

赞词早先融会于各类习俗仪式中,人们相信这样的赞美能够激发事物的活力,可增强壮志。早期的赞词并不仅仅是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的文学形式,而是通过华丽的语句来取悦神灵以期望得到神的保佑与恩赐。过去,人们不了解自然变迁,无法掌握自然规律,因此深信通过语言可以打动神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赞词所赞美的对象更加宽泛,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赞词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习俗赞词、景物赞词、生计赞词三类。每一种赞词都有其特定的吟唱场合,且由专门的吟唱者对赞美对象进行全面的颂扬。如“赛马颂”,从马匹的形貌起直到整个赛程中的每一细节,以及马的主人所做的赛马前的准备等,都会详尽地描述与赞美。

祝词、赞词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些细微差别。祝词是献给神和祖辈的口头颂歌,包括人们对天神、地祗、山神、河伯、火神、狩猎神以及牲畜保护神等的祭祀,或对英雄好汉及优胜者的赞歌,或是长者及老年人对青年一代的祝福。赞词主要是赞美景物的,它充满了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喜悦和赞赏的感情。如对自己家乡的山川土地,对新建的房屋,对年轻的骏马,甚至对相互赠送的礼品,都要进行赞颂。祝词、赞词因祝赞的对象不同,形式也有差异。但祝词中不无赞美,赞词中也包含着祝颂,因而祝词、赞词便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了。

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学形式,祝赞词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从牧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各种节日盛会到婚丧嫁娶;从马、骆驼到各种牲畜。从蒙古包到一个个生产、生活用具,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顶针,都有一定的祝颂和赞美。这些祝赞词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事物的功能、用途、特点、制作或成长过程,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它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成为蒙古族人民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神食粮。例如《巴彦苏恩苏恩》,就表现了肃北蒙古族人民饱尝内乱、分裂之苦,渴望内部统一、和平,祝愿蒙古王汗、诺颜代代传承禀政,祝愿佛慈广播,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美满的良好愿望。

千百年来,祝赞词伴随着肃北蒙古民族穿过了岁月的长河,表现出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过去需要它,所以它几乎无处不在,现在仍然需要它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所以在不经意间它依然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日前,随着“肃北蒙古族祝赞词”新晋级“国字号”非遗项目,肃北蒙古族祝赞词逐渐被人们熟知。这种饱含着游牧民族集体精神的文学样式,以多姿多彩的内容表达了草原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民族文学的独特个性。

岷县宝卷:

我国民间文化研究的宝贵文献

宝卷是由唐代的变文亦称敦煌变文、宋代瓦舍中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岷县属于明代岷州卫辖区,自古就是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岷县又是吐谷浑道上的重要节点,而吐谷浑道本来就是沟通长江流域与西北高原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岷州宝卷,当地俗称“念佛爷”或“念嘛呢”,明代时,岷县包括大崇教寺在内佛教寺院有100多座,为岷县宝卷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岷县宝卷是当地人将其视为个人修身养性、劝善劝孝、祈求幸福的伦理教材。

在岷县,至今还盛行宝卷习俗,尤其是老人过世吃斋发丧哀悼之际,少者念诵一日,多者念诵三日,以超度亡灵。再如家中不顺利,或祈求升学、或祈求升官、或祈求发财、或祈求平安等等,就请来经长、召来众亲友,念诵相应内容宝卷,时间或一日或多日,根据主人家愿心、精力、财力而定。每当农忙结束的农历十月开始至正月期间,有些村落宣宝卷之声几乎日日不断,念诵宝卷之人,少者三五人,多者十几人、几十人,词牌丰富,曲令多样,音调优美,是岷县及相邻县乡丧葬习俗一大奇观。

在岷县老百姓心目中,“宝卷”是非常神圣的,因此,保存“宝卷”的地方,一定在家中最为尊贵显眼的上位头正中央位置,并且有专门的供堂,他们叫“佛堂”。人们对放宝卷极其讲究,严格按照上下卷或一二三四卷的次序从上到下排放,最上面放经头,用盒套装好,而且宝卷、经头、盒套的文字上下顺序要统一,万万不能任意颠倒错放,然后用红色的绸缎或丝布严实包裹,再按照文字上下顺序立起来摆放在经堂里。平时要翻看宝卷,首先要净手焚香、祷告,再打开经堂,取出宝卷翻看念诵。当家主人要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两个时段早上,雷打不动焚香点灯,举行敬拜仪式。

岷县宝卷种类繁多,说唱曲牌灵活多样,在演唱中人们不但可以按固定的程序与曲牌自由发挥,而且还可以将岷州花儿古老的腔调穿插其间,形成了多种小调与花儿的大合唱。宝卷说唱由领唱和搭声两部分组成,也就是念卷时由一位或两位经长交替领唱,其余所有在场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配合搭声,加上不同的曲牌与词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合唱。如果遇到优秀的嗓音好的经长,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他能将在场的人带入经卷营造的境界里。

作为一种文体,岷县宝卷的内容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现存的《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代普明禅师流传下来的作品。明、清以来,取材于民间故事内容的宝卷日益流行,如《梁山伯宝卷》《孟姜仙女宝卷》《白蛇宝卷》(写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金锁宝卷》(写窦娥临刑被赦,与其父及丈夫团圆的故事)等,这一类故事,有的带有“劝化”色彩,有的讲悲欢离合的故事,有的则讲包拯断案的故事,如《花枷良愿龙图宝卷》,近代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中对“宝卷”有深入地研究和论述,在《在中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佛曲叙录》,第一次将《宝卷》介绍给读者。

岷县宝卷有经头、宝卷、套盒三部分组成,经头是宣诵宝卷时展示的佛像,大都由多幅画像组成,岷县宝卷的种类有300多种,最常见的有说唱人情世俗的《菩萨宝卷》,有劝善说道的《目莲宝卷》《报恩宝卷》,有说唱民间故事的《湘子宝卷》《仙姑宝卷》,还有宣扬宗教思想的《十王宝卷》《伏魔宝卷》等等。其演唱的曲调有《挂金锁》《打莲花》《清江引》《皂罗袍》《寄生草》《一封书》《要孩儿》《银扭丝》《浪陶沙》《朝天子》《两头慢》《达摩令》《太平年》等一百二十多种。

岷县宝卷的蕴藏量如此丰富,很有特色,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心灵洗礼与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身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为了挖掘和保护宝卷,岷县先后组织调查组,对岷县宝卷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共登记拍照宝卷有476种846卷,全文拍摄356部,取资料拍摄120部。根据初步印象判断,岷县不仅有佛教宝卷,还有道教宝卷,也有佛道儒混杂其中的宝卷。

岷县宝卷是民俗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历史延展性,是活的敦煌学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其中包含希望和理想,通过它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岷县宝卷从种类、数量及宣唱宝卷习俗及活态流传来看,为目前全国最多样、最丰富、最兴盛之地。因此,它具文本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研究中非常宝贵的一宗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研究宋元以来中国宗教,特别是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间教化、民俗文学、民间语言、佛教音乐等多方面课题的重要文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