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东山转灯酿幸福 天祝唐卡颂英雄 甘肃新晋“国字号”非遗传承故事系列报道之四

2021-07-22 08:26:46 智能朗读:

东山转灯节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其中,我省共有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拔河、甘南锅庄等15个项目入选,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83个。近日,记者通过省文旅厅非遗处,专门探寻了这些新晋“国字号”非遗项目背后的传承故事。

东山转灯会:

古老非遗转出美好与幸福

“正月里、闹新春/夜幕下转灯热血沸腾/穿着盛装敲响锣鼓/敲响了我们的向往/敲来了明媚阳光的春/敲开了我们幸福的门……”这是舟曲歌唱家姚文杰在《东山转灯》里的歌词,词里春光明媚、流光溢彩,仿佛带你来到了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和灯火璀璨的星河世界。置身于东山,仿佛让你走进天堂般的圣地,所有烦恼与忧愁都将荡然无存。这便是舟曲镇人的转灯之夜,是东山村民的狂欢节,“灯转到哪里,福就到哪里”。

有“藏乡江南”美誉的“泉城”舟曲,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山”。元宵灯会是舟曲县东山乡群众最重大的节日,比过大年还要隆重,有“小年大十五”的说法。每逢灯会,东山乡家家户户春节前就开始制作花灯。小伙子们各展才艺,精心制作独具匠心的灯架。大姑娘、小媳妇们穷尽妙思,剪纸、做花、绘画,将灯笼裱糊、妆扮的五彩缤纷。家中学识最高的人则在花灯上写诗题字,祝福来年万事如意,人寿年丰。

据《新唐书·姚崇传》等史料证实,东山转灯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相传,东山人的祖籍在山西,因为发生了一次百年罕见的蝗灾,数以万计的人“走西口”谋生。他们一路西行,所到之处都发生蝗灾,一片赤土,生灵涂炭。他们心如火焚,祈求“三大古佛”、诸位神灵及历朝历代安国护民的忠臣良将早显神威,消除蝗灾,并许下了“三年路灯万年香火”的“天工道场”宏愿。也许是他们的诚心善举感动了神灵,肆虐的蝗灾终于消退,劫后余生的灾民们欣喜若狂。严冬中他们熬过了年关,立刻修庙塑像,践行诺言,兑现宏愿。没有钱,他们就自己制作灯笼、香烛,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发挥聪明才智,虔诚的“苦中作乐”,办起了全民参与的“转灯会”。

可见,东山转灯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东山精神”,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是集民俗仪轨、祭祀仪式、扎灯、剪纸、制炮技艺和文学、书法、绘画、乐舞艺术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综合体。活动内容包括办会、迎旗起灯、转灯踩道、迎灯、议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转灯踩道”,转灯队伍着长衫,身背自制宫灯,于午夜进入田间地头,按代代心口相传的心诀和脚法踩道,所踩之字隶篆不等,内容有“风调雨顺”“福禄寿喜”等字样。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傍晚,各家成年男子带自家的花灯到村里的神庙集合,灯会统一发放蜡烛,安排灯会位置及任务。夜幕降临时,灯会会长、副会长向神灵祈福。“说话先生”诉说灯会缘由,祈求神灵保佑。祈祷结束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灯队出庙,灯会会长、副会长提大灯笼扛龙旗先行,依次称为头灯、二灯、三灯、四灯,据说每盏灯代表一位神灵。

二三十名青壮年敲锣打鼓吹唢呐舞铙钹紧随其后,身背“宫灯”“轿子灯”,灯上贴“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王祥卧冰”“鹊桥相会”等民间故事的剪纸,写着诗词书法,画着花鸟鱼虫。灯的每个角都有精美的装饰,灯顶插五彩斑斓的绢花、纸花。随后跟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有莲花灯、孔雀灯、生肖灯、石榴灯、鱼灯、桶形灯、球形灯数十种,造型自由、装饰华丽,惟妙惟肖、精巧绝伦。孩子和来宾跟着看热闹。各村家家户户还在廊檐和大门上挂花灯,房院屋顶挂彩灯。各村在村头、寺庙和各个街口搭“迎门”,插“龙旗”迎灯。

每次转灯,每家派出年轻精干的男丁,带着花灯自始至终参与本村的灯会,数百个五颜六色的花灯沿着羊肠小道形成长龙阵,鼓乐而行,游村转庙“散福祈祥”,可谓“众神云集、精英荟萃”。山路何止十八弯,沟沟坎坎紧相连;盏盏明灯照亮千里路,杆杆龙旗汇聚四方人。遇到危险路段,大家互扶相帮,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队形混乱,不让花灯熄灭。每个村转灯都有约定俗成的议程和路线。

正月十四晚上各村灯队到邻近村转灯祈福,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到较远的友好村转灯联谊,正月十六晚上在本村游街串巷,并在场院表演。有的村甚至到山下的大川镇转灯,摸着山路往返50多里。遇到寺庙,灯会会长们进寺祈福,东道主用大碗黄酒回敬来客,一般每人敬三大碗。随后灯队在庙前的平地里转灯踩字。四个“挡灯人”站成边上20米至40米的正方形,“头灯”带领花灯队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地上,按锣鼓的节奏和踩字口诀进行踩字。

所有转灯人必须步调一致、步长相等,每个人都要按前灯的步伐依次进行或转弯,不能出错。灯队跟着“头灯”不断变化队形,花灯如潮,斗转星移,瑰丽壮观,美轮美奂。约十多分钟,所有转灯人依次完成踩字过程,继续前行,大家共同的足迹就神奇的在地上踩出一个大小400至1600平方米的大字,各村乡亲们白天都来品评。灯队每经过一个神庙和村都要“转灯踩字”,每个地方踩的字不一样,每个字的进行口诀也不同。灯队到来时,接灯人燃放烟花爆竹,端着自家酿造的美酒邀请转灯人和来客品尝,宾主互致问候、互道祝福,相约聚会。

东山转灯这一奇特的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和较高的观赏价值,值得人们身临其境去感受、去品味。这一古老而传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转出了东山人的美好憧憬和幸福生活,也转出了新时代舟曲人民铿锵有力的坚定步伐,更转出了对伟大祖国的深切祝福。

天祝唐卡:

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武威市南部,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高原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取县内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祝贡寺二座寺庙的首字连缀而成,含上天祝福之意。天祝有着浓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驻牧地,自汉武帝时归入汉王朝版图,唐代以后逐步形成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英雄部落中铸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当然,天祝县也是华锐唐卡艺术传播最为集中的地区。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草原深处以积雪和山峰为背景的藏族部落、紫铜般泛着朴素、古老而又神秘光芒的藏式建筑、蕴聚着藏地无数代贤民的智慧、心血和憧憬,成为藏民族以及全人类最具精神内涵和神秘色彩的珍贵财富。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唐卡”一词中的“唐”和空间有关,意味着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勾勒出几百甚至上千尊佛,“卡”指的是填补画布上的空白。因为唐卡可随意移动,方便牧民们收藏,有时候几幅唐卡就能完整地迁移一座寺院,被称作移动的庙宇。唐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有记载的最早一幅藏民族唐卡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用自己鼻血绘制,再由文成公主亲手装帧的《白拉姆像》,传世作品则出自十一世纪后半叶。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是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也有极少量的缂丝,贴花,织锦,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

唐卡画传统上是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唐卡在题材内容上涉及藏族宗教,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藏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的宗教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唐卡绘画艺术是藏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绘制过程十分复杂,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所选绘画颜料都是用天然矿物质研磨成粉末调和而成,甚至连最基本的画布制作都充满了神秘色彩。画布不但要用石头在正反面不同方向进行打磨,还需经过特制药水浸泡,晾干后再打底色等多道复杂工序。唐卡最细微的就是迥异的人物面部刻画,慈眉善目,喜怒哀乐,栩栩如生,代表着一种慈悲与吉祥、豁达与深沉,给人一种庄严、肃敬的精神力量。

马才成为天祝华锐唐卡的传承人,他八岁起学习藏文和藏族传统绘画,十三岁拜青海唐卡老画师更登坚措为启蒙老师,十六岁拜青海省黄南州藏族传统绘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藏传佛教唐卡绘画和堆绣工艺技术。马才成在唐卡艺术上不仅发扬光大了其传统唐卡艺术画派,吸收了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绘画艺术手法和风格,而且也学习融合了敦煌石窟和汉族传统工笔绘画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同时将藏汉佛教绘画艺术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经验有机地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大批备受文化界瞩目的藏族唐卡作品。

目前,马才成在天祝县民族中学免费开设“唐卡绘画班”15年,现已有百余人在此继承唐卡传统艺术,其中150人考入大学本科,9人读研究生、1人读博士。在天祝唐卡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际,马才成希望能带动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传承,把唐卡传出天祝、传向世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