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每日要闻> 正文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家,建成红色革命历史类纪念场馆5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难忘的,还是那一面面红色的旗帜

2021-12-03 08:29:03 智能朗读:



《大梦敦煌》剧照

兰州,其独特的地形地貌令这座城市愈发显得恢弘伟岸、大气磅礴,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在2200多年的建城史里交相辉映,也因此留下了诸多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

作为承载文明的基石,这片土地在历经风雨雕琢后蕴养出了丰厚的红色文化以及优秀的传统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这是人文历史积淀出的骄傲与自豪,更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树立的满满自信。当然,也最终成就了今日的“文化兰州”。

让红色基因

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近年来,兰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导,充分利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张一悟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出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全市党员干部、未成年人中形成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链,力求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不断追忆红色历史中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家,其中国家级4家(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甘工委纪念馆等),省级10家(张一悟纪念馆、兴隆山烈士陵园等),市、区县级21家;命名国防教育基地11家、示范学校18家;经认定公布的各类革命遗址21处,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300余件;建成红色革命历史类纪念场馆5家。

这些红色场馆运用现代手段布展,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兰州各族人民为争取民主和解放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宣传了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革命成功的高尚革命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生动课堂,是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纽带和窗口平台。

近年来,我市还不断加大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和线路的开发力度,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等红色革命纪念场馆为重点,围绕沈家岭、营盘岭、窦家山等兰州战役遗址,打造了一批红色精品体验线路。全市年均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达130万人次以上,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同时,我市还系统开展了全市革命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全面提升了对重大事件遗迹、重要战役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创新阐释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以我市内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主线,推动全市红色纪念场馆打造,推出了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革命文物系列精品展;并组织开展了革命文物联展巡展。

《大豆谣》

让红色文化感动少年心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我市丰富的研学资源、突出的红色主题,相关单位还广泛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使红色纪念场馆成为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的首选场所。同时,各红色场馆还以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主题,推出展播展演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歌曲、儿童剧等文艺作品,受到了广大市民及青少年的一致好评。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小力立,笑眯眯,妈妈转身泪如雨;街头上叫卖糖板栗,牢房里大豆也稀奇!”在这众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艺作品中,一部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脱颖而出受到了青少年的热捧,而剧中由“西北歌王”王洛宾创作的同名主题曲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口口传唱的热门歌曲。

该剧改编自“活着的小萝卜头”罗力立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同名纪实文学。1940年6月,时任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的罗云鹏同志被捕,关进兰州沙沟秘密监狱,一同被捕的还有罗云鹏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仅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小力立就此开始了她长达六年多的监狱生涯。该剧以当代孩子的幸福生活为引,由罗力立以第一人称讲述七十多年前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发生的一幕幕辛酸往事,还有王洛宾专门为小力立创作歌曲《大豆谣》的由来。

在一场场的精彩演出中,小力立穿越历史,走近人民身边,重新讲述这段红色记忆,带领观众重温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感悟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艰苦历程。期间,这部作品还作为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走入了全市中小学的课堂,小力立的故事在青少年中不断传唱,进一步发挥出了红色教育资源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力,极大的推动了对我市青少年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感动与泪水中引导中小学生更好的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文艺精品一路回响、悦耳动听

文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力量,而文艺则是文化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培育并形成了以《大梦敦煌》为代表的一批蜚声中外的文化艺术精品,谱写了兰州文化建设的新华章。

其中, 舞剧《大梦敦煌》自首演至今,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更为难得的是,该剧受邀在欧美多个国家进行巡演,盛况空前,在中国原创舞剧作品中首屈一指,使得《大梦敦煌》已成为中国原创舞剧中的顶级之作,民族舞剧的经典之作。

2016年以来,兰州市文艺精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创作电影电视剧36部、纪录片56部、歌舞剧45部,以及各类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等共计23111部。仅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就有32部荣获国家、国际奖项,45部荣获省级奖项。

此外,还有舞台剧《天鹅湖》、秦剧《廉吏于成龙》、戏剧《牛宝与狗蛋》《局》、歌曲《不忘初心》等作品也都荣获国家、省级文艺奖项。更有近万件书法、摄影、美术等作品参加了国家、省上各类展览并获得了名次。     近年来,我市文艺界更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推出了诸多优秀的文艺精品,并凭借着优良的制作和一流的品质在温暖与感动中频频传递着充满正能量的艺术情怀。

在如今的兰州文艺界“接地气”这个词最为流行,成为了书画、电影、歌舞等各行各业所青睐的创作理念。翻开“十三五”时期“工作日志”,不仅有《我的解放时刻——兰州》《百城百战之喋血兰州》等20余部红色影片述说着金城的历史过往,还有《王学礼传》等10余本红色书稿振奋人心,更有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为主题的55集宣传短片用文字记录着红色音符,一路回响,悦耳动听。

影视佳作讲好兰州故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借助本土文化资源繁荣影视艺术创作成为了我市文化建设的又一大亮点。2016年,横空出世的本土大电影《丢羊》在“中美第三届国际电视节”一举荣获最佳剧情片、最佳电影原创编剧两项大奖,随后还应邀参加了俄罗斯举办的第二届罗斯托夫电影节,得到评委和各国同行的一致好评。

紧接着,该片又应邀参加了唐山市举办的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获最佳新片奖,并作为开幕影片亮相2016年北京青年影展,入围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四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男主角、评委会特别推荐关注影片两项大奖。

该片首映以来,不仅先后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十多次,成为了甘肃兰州第一部正式进入院线的大电影,更在全国观众的瞩目中荣获了第17届“华表奖”最佳农村电影奖,成就了兰州电影创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举。

2017年11月28日,根据著名作家范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雪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震撼首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持续关注,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作为一部反映现实和民情的本土佳作,故事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农村生活与官场政治为背景,抨击了官场腐败给社会造成的伤害,堪称是一次本土文学佳作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该片自首映以来,先后在北京青年电影展、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米兰国际电影节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关注奖、最佳编剧奖、特别推荐奖等诸多奖项,一次次让“兰州电影”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截至目前,我市在影视创作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电影《芬芳》获第16届伦敦世界电影奖;电视剧《长征大会师》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剧提名作品奖;纪录片《踢球吧,孩子》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决战兰州》获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奖。这一个个“惊世之举”不仅一次次载入了兰州本土电影发展的史册,更让我市成功寻找到了讲好兰州故事的突破口。

《兰州通史》

世界了解兰州的“金钥匙”

今年6月29日,我市首部完整而系统的历史史籍、五卷本《兰州通史》正式首发。该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兰州历史纪实书籍的空白,也是兰州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作为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该书由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编纂,于2017年8月31日立项,至2020年9月30日提交定稿,历时整整四年。

正如该书总序所言:“《兰州通史》上起远古,下至20世纪末,基于丰富可靠的史料,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揭示兰州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区域特征。”

该书自《先秦卷》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共包含五个分卷,分为先秦、秦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5卷,共240万余字,全面客观反映兰州建置沿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兰州通史》的编纂出版填补了兰州没有城市通史著作的空白,彰显了兰州作为西北重镇、“丝路明珠”在维护中国疆域稳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西部开发、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书取材广泛,语言简洁流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在推进文化兰州建设、打造新时期兰州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兰州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部通史鉴古今,一脉书香励后生”。《兰州通史》的问世不仅是每一位参与编纂的学者专家们的骄傲,更是每一个兰州人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这部完整而系统的历史史籍,必将成为世界了解兰州的一把“金钥匙”,也必将被载入兰州的历史文化史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