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每日要闻> 正文

从资金扶持到理念更新,多方联动兴产业到促融合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精准发力—— 啃下“硬骨头”做好“答卷人” 

2021-11-29 08:34:00 智能朗读:


乡村休闲设施不断完善


开栏的话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将于12月上旬在兰召开。本次大会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氛围中召开的一次接续前行、砥砺奋进的重要会议。

为迎接大会的隆重召开,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喜迎兰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专栏。栏目稿件将多角度、多视点地展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成果。鼓舞全市上下坚定发展信心,汇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面对新的征程和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更优的工作业绩,不断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初冬时节,兰州山乡层林尽染。田间地头、种养殖设施大棚里,黄澄澄的玉米棒、绿油油的反季蔬菜,难掩丰收的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落实“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扎实推进“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凝聚全市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兴产业、助增收,夯基础、美环境,抓融合、促振兴,在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有序衔接,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建立包抓保障机制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何尝不是。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兰州,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但受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现象在这座城市长期存在,贫困成为阻挡全市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座大山。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 我市坚持抓责任落实,凝聚脱贫攻坚合力,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精准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举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要求,健全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四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市上“四大家”帮扶贫困县区、市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市县领导和机关单位包抓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干部包抓贫困户的“四包抓”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全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与此同时,为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我市聚焦贫困地区,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建立起专项扶贫资金保障体系(其中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三个贫困县按20%以上、七里河区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2016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近40亿元,中央和省级资金13.68亿元、市级资金7.45亿元、区县级资金20.6亿元。其中2020年,全市共下达扶贫专项资金9.53亿元。

补齐薄弱环节短板

在几年前,卢玉珠想都不敢想,在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永登县通远镇青岭村村民卢玉珠说:“此前,用水都需去井里挑,挑水来回得半个小时。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随用随取很安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趟远门也方便了。”

我市针对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建设薄弱的实际,引导各级各方面用有限的资金,全面加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道路建设工程,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逐村逐户摸排农村住房安全情况,把所有农村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计划;严格把好危房改造质量关,截至2019年底,改造农村危房28649户,基本解决了农村住房CD级安全问题。

深入实施易地搬迁,把易地搬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脱贫上,科学选址建设集中安置点,配套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因地因户施策培育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2016年以来,实施搬迁3083户123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68户5543人。

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全市共实施93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69项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解决了39.6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4.83万人的饮水不稳定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

改造提升乡村道路,加快推进“农村四好路”建设,新建改建各类农村公路5780.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343.1公里,实施危桥改造工程81座,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100%。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地处榆中北山的园子岔乡,2013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5户、288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47%。“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帮扶下,我们积极寻找脱贫突破点,变自然劣势为比较优势,全面发展百合产业,到2018年底,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园子岔乡党委书记王琦说,以前种传统农作物,一亩地收入仅几百元。种植百合后,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

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抓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并将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结合四个贫困县实际,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牛羊和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发展经营主体,全市256个贫困村建立合作社1664家,成功引进重庆天兆、四川新希望等国字号龙头企业。组建肉羊、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百合等六大产业联合体,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商业保险”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以财政资金为杠杆,以增资配股为抓手,撬动农户闲散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变”改革。依托高原夏菜、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优势产业,探索“三变+特色种养业”“三变+乡村旅游”等多种改革模式,形成了土地股、劳务股、技术股、机械股、集体资产股、爱心股、实物股等多种股权形式,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收、农户分红收益成效初显,贫困户受益2234.5万元。

提高兜底保障能力

“现在看病自己掏不多的钱,大部分药费都有医保报销。2017年政府还补贴4.5万元,拆除土坯房后新修了砖瓦房,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皋兰县文山村民魏海民说。

我市坚持抓目标标准,不断提高兜底保障能力,紧盯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目标和“三保障”标准,深入抓好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兜底保障等政策的落实。

就业扶贫方面,我市制定脱贫攻坚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截至2020年底,累计认定“扶贫车间”102家,开展精准培训6.95万人次,完成劳务输转143.79万余人、创劳务收入达334.57亿元。

教育扶贫方面,推行特殊贫困户学生兜底保学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等,落实控辍保学等多项机制,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

健康扶贫方面,大力实施建档立卡人员“先诊疗后付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实行住院统筹基金总额预付管理以及患者合规异地就医直结制度。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兜底保障方面,积极完善低保、临时救助、社保等兜底机制,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986元提高至2020年的4428元,增幅达48.3%,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757元,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实现100%。

实现区域整体脱贫

“今年的收成好着呢,等玉米晒干脱粒后就卖了,这是家里又一笔不小的收入。”60多岁的魏海民说,他家共有两亩地,今年都种了玉米。农闲时和老伴在村上的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块,一年下来好几万块,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现在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文山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23人,经多年帮扶和发展产业已脱贫105户320人,目前未脱贫1户3人,有脱贫监测户1户2人、边缘户1户3人,贫困发生率0.14%。2019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88元。75岁的魏周来老人激动地说:“现在农民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

2017年皋兰县、七里河区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连战连捷永登县、榆中县顺利实现脱贫退出。全市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脱贫退出71个、2018年脱贫退出185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100%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9.16万人减少为2019年底的0.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88%下降到0.32%。2020年9月底经全市共同努力,挂牌作战,剩余的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脱贫攻坚以来,市县两级把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作为脱贫的根本来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391元增长到2020年的14652元,增长了41.01%。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和七里河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6年的8974元、8763元、9076元和15506元增长到2020年的12602元、12423元、12730元和21941元,贫困群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支撑了脱贫目标的实现。

构建多方参与格局

“我是2019年才到鹞子岭驻村的,从选派为驻村第一书记那天起,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异常艰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鹞子岭村第一书记张文玮说,按照市上驻村工作要求,工作队要当好宣传员、信息员、战斗员、监督员、指导员、服务员,动员村民参与到脱贫攻坚中,同时对8户未脱贫户、7户巩固户每季度进行走访,对其他建档立卡户进行重点走访,及时上报问题,推动问题解决。

自驻村以来,张文玮争取项目及资金约27万元,还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13.3万元,建立鹞子岭村工会,协调帮扶单位为32名会员购买职工互助医疗补充保险。配合村两委筛查义务教育适龄儿童,37名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就学;81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参加医保;全村实现自来水户户通……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市通过聚焦协作帮扶,积极构建各方参与格局,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主动加强与天津市宁河区、宝坻区和东丽区的衔接沟通,全面开展协作帮扶,累计援助帮扶资金2.7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4个,受益贫困人口15.57万人,选派27名干部赴天津三区挂职,互派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501人次。

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帮扶,开展“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帮扶”等活动,7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与18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7.0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890个,338个贫困村8.12万贫困人口受益,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动力活力。

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虽临近县城,但因缺少主导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2017年,李家庄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引入资金推进建设以来,几年内迈上发展的快车道。

“以前大棚小而落后,现在都已智能化了。用手机APP,就能掌握大棚温湿度,还可浇水和施肥。”李家庄村民郭小燕说,田园综合体建设以来,家家住上新楼,收入大幅增加。“目前已经建成多个板块,田园综合体整体建成后,每年可吸引游客200万人,实现年产值3亿多元。”城关镇李家庄村负责人说。

2021年,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有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明珊介绍,按照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规划,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工程,重点在城市周边、中心乡镇周边、景区周边和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河流沿线“三边三线”,高水平打造40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特色民居为形、科技创新为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意见、发展规划已制定出台并已实施,规划将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走一条产业多元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路子,以期巩固拓展脱贫的质量和成色。”李明珊介绍说,未来我市将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着眼“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杨晟途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