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 正文

榆中县坚守“底线”巩固脱贫丰硕成果 无缝衔接“新战役”加速启航“振兴路”

2021-12-01 08:33:21 智能朗读:

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凝聚全市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兴产业、助增收,夯基础、美环境,抓融合、促振兴,在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有序衔接,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进入“十四五”,兰州将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

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巩固开拓脱贫攻坚成果”栏目,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发展集体经济、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深入采访,推出来自新时代新农村一线的系列采访报道,生动记录我市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经过8年的接续奋斗,榆中县累计投资25.3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48个,现行标准下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脱贫攻坚期间,榆中县发展壮大5大富民产业,打造5大县域扶贫品牌,6万多农户在产业链上致富;硬化道路通村达社,万余农户搬迁新居,引洮一期建成通水,稳定解决20个乡镇37.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老百姓实现了安居梦、喝上了放心水、踏上了致富路。

聚焦民生福祉攻难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11月30日上午,榆中县和平镇范家营驻村工作队在队长郑宇飞的带领下将凝聚了市委老干部局局机关党委爱心的两吨“暖心煤炭”,逐一送到范家营困难群众的家中。领到“暖心煤炭”的村民邵兴财高兴地说:“这两天气温骤降,今年煤价也高,正愁着家里买煤的事呢,帮扶单位就送来了,真是太高兴了。”

这是榆中县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成果有序衔接的一个片段。

榆中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短板,持续加大安全饮水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扶贫力度,投资11.4亿元,实施引洮供水配套工程,稳定解决了20个乡镇安全饮水问题,30.65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2%,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力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2%,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称号。

榆中县通过落实惠农补助确保搬迁稳定。在贫困户搬迁过程中坚持“三不变”原则,搬迁后贫困户原有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保持不变,流转收益归搬迁对象所有,全县流转土地43万亩;

收入突破2.8亿元。通过出台拆旧复垦奖励办法,榆中县坚持搬迁、复垦“两手抓”,全县兑现奖补资金448万元,拆除旧房896户、复垦复绿260亩,安置点入驻率达100%。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榆中县出台清产核资等25个规范制度,完成20个乡镇、1569个单位资产核查和10.6万户、39万人集体成员身份界定,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搬迁农户享受同样政策红利。及时启动不动产权证书登记办理,929户已拿到产权证,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

聚焦基础建设抓重点,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冬日的北山静谧美丽。沿着217省道一路东行,穿过上花岔乡的地界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一片整齐的梯田,被一片白茫茫雪覆盖。

在这个初冬的傍晚,记者一行来到了园子岔乡小岔村。顺着一条水泥路进村,但见炊烟袅袅,村舍整洁。沿着平坦而干净整洁的小岔村街巷前行,广场、文化站、健身器材一一映入眼帘。硬化主次干道、改造给水排水管道、粉刷墙壁、建设文化广场、实施旱厕改造……一项项改造措施的落实,小岔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村庄绿化、街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宜居乡村正一步步呈现。

据了解,榆中县通过全面实施扶贫重点项目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投资7.45亿元,完成自然村通达通畅工程、油返砂工程、千村美丽等村组道路提升工程。建成通社道路733.19公里、通村道路277.2公里、乡道4.52公里、县道68.454公里;投资3.19亿元,完成夏金公路、白榆公路、普银公路、定张公路等道路维修建设193.44公里,全县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县域内国省道和县乡道全部维修改造。通过美丽乡村提升战,累计投资5457万元,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突破行动,积极推进农村“三改”,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美化村容村貌,纵深推进农村“三堆”清理整治,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建“清洁村庄”200个。

聚焦特色产业“造血”,提升百姓致富能力

高益民是榆中县甘草店镇车道岭村建档立卡户,在榆中聚福园林木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帮扶下,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流转土地、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据了解,2016年以来,车道岭村通过致富能人高维忠成立的榆中聚福园林木产销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集体资金、土地以及基础设施,流转贫困户土地和荒地,相继发展林木种植、养殖绿壳蛋鸡、生猪养殖、舍饲养羊等扶贫产业,带领全村人抱团发展产业。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200亩经济林种植基地、480平米的生猪养殖基地和近300平米的散养鸡鸡舍以及660多平米的乡村生态农庄等扶贫产业在车道岭村落地生根,成了全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铁杆庄稼”。

车道岭村的发展模式仅仅是榆中县通过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在如何做好有效衔接文章上,榆中县继续紧盯产业培育,在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南部山区旅游业和冷凉型蔬菜,北山地区中药材、百合及舍饲养羊,东部片区马铃薯种植和设施农业,中部川塬地区都市观光农业和高原夏菜产业,青城镇生猪和果蔬产业为主体构架的5大特色产业发展功能集聚区,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和领跑优势。

榆中县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培育方式,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链,培育出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牌,打造的5大特色产业功能区,成功创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区。2021年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过61万亩,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特色产业对农村人居可支配收入贡献度超过40%。把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组建了9大特色产业联盟,通过“集团连市场、基地带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带动模式,171家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带协议,建成宏鑫、康源等43家扶贫车间,带动6万户农户参与特色产业发展,落实产业到户补助资金1.13亿元。持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充分利用宁河区帮扶资金1.1亿元发展特色产业,对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专供基地,榆中农特产品走上60多个大中城市群众餐桌。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4年翻了一番,从5557元增加到11505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7%。

聚焦扶贫扶志点“燃点”,凝聚百姓致富合力

榆中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投入、帮扶力量只增不减,先后遴选230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同时,榆中县委组织部、各乡党委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续工作,促进村级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使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成为乡村振兴排头兵。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各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累计捐款2587万元,捐物折资4194万元,扶持贫困大学生2586人,落实资金242.6万元,协调争取帮扶项目2111项,涉及资金4.46亿元,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全国台联定点帮扶主动对接,引进帮扶资金970余万元,援建9所希望小学,创建的“两岸同胞精准扶贫基地”架起海峡两岸帮扶渠道。东西扶贫协作真情服务,引入援助资金1.1亿余元,“榆中宁河以帮销高原夏菜为基点,打造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新模式”列入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案例选编。

榆中县聚焦“思维贫困”,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开展宣教活动,激发更可持续、更加持久的内生动力。在114个贫困村建立131家“爱心超市”,组建多个爱心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通过志愿服务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组织开展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2.2万人次,发放各类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556个,实现劳务输转71万人次,劳务创收近160亿元,技能性务工收入占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贫困群众精气神发生了明显变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杜莉莉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