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 正文

让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兰州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2021-02-25 08:23:07 智能朗读:

大棚花卉种植增加农民收 入       □新华社照片

核心提示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128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38次召开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先后53次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研,7次召开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聚焦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举全市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七里河区、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房子大、朝向好,搬迁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不仅住得安心,还有收入,很是舒心。”日前,榆中县金崖镇苑川欣城社区居民金小军如是说。

原来,金小军是张家湾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没有搬迁到苑川欣城社区的时候,他家住得是破旧的土坯房,仅靠种地和政府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现如今,他家不但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金小军还在周边工地打零工,收入也不错,家里生活是越来越好,妻子宋豆英还不时到小区广场里跳广场舞,让金小军感到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很是幸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新生活。我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仅只是让我们脱贫,一定会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要勤奋努力,果敢奋斗,因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说起当下生活时,金小军坦言。

小康不小康,群众说了算。其实,金小军质朴的话语是兰州众多脱贫群众共同的心声,更是对摆脱贫困,感悟当下生活的真情实感。然而,作为兰州来说,当我们回望近年来的脱贫历程时,我们不禁为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气魄所感动,更为全市上下励精图治、孜孜以求的精神而自豪。因为兰州虽说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但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全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榆中县)、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3个(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插花贫困县(区)1个(七里河区),根据2011年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市有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4%,贫困一直是阻挡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一座大山。

政策、资金、项目聚焦“三农”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工作无疑是最重要的国之大者。如何翻越这座大山,兑现庄严承诺,自然成了兰州市委市政府的责任担当与初心使命。在此过程中,我市在认真梳理和审视全市“三农”实情的基础上,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聚焦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实施“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举全市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2016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先后128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38次召开市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先后53次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研,7次召开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要求,健全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四级书记一起抓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市上“四大家”帮扶4个贫困县区、市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市县领导和机关单位包抓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机关干部包抓贫困户的“四包抓”工作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全市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我市坚持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严格落实市县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市级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三个贫困县按20%以上、七里河区按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资金,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兰州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市本级农林水项目资金达到42592万元,同比增长9.87%,增加381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2.08%。

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扶贫是激发内生发展的有效动力。我市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实施产业扶贫专项提升行动,积极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着力补上产业薄弱的最大短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4.56万亩、11.56万亩、5.97万亩和15.78万亩。同时,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成功引进重庆天兆、四川新希望、北京德青源等大型企业,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10家,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至少有2个以上合作社。

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

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参与贫困户1.68万户,群众直接收益2234.5万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15个、市级旅游示范专业村40个。切实强化就业扶贫,建立劳动力培训与劳务输转一体化工作机制,累计认定“扶贫车间”102家、开展精准培训6.95万人次、完成劳务输转143.79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67个,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人”的目标。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市坚持把“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3+3”筛查冲刺清零和“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坚,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方面的问题,取得决定性成效。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全部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9%以上,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村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累计改造农村危房5359户,顺利实现农村四类重点对象现有存量危房清零目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专项提升行动,建成19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建档立卡群众1568户5543人。累计投资11.49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105.13万人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428元,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757元,照料护理补贴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年1440元、2640元、3840元,实现应保尽保。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通过实施村组道路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四好路”建设,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2850.2公里,改造危桥67座,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849.7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实现所有行政村动力电全覆盖,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电子商务乡镇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着力解决“视觉贫困”问题,先后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1个、区县美丽乡村80个、环境整洁村386个,创建“清洁村庄”656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协作帮扶构建“大扶贫”格局

我市聚焦协作帮扶,积极构建各方参与格局,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作战,形成各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主动加强与天津市宁河区、宝坻区和东丽区的衔接沟通,全面开展协作帮扶,累计援助帮扶资金2.7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04个,受益贫困人口15.57万人,先后选派27名干部赴天津三区挂职,互派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501人次。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帮扶,开展“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帮扶”等活动,700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与186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民营企业投入帮扶资金7.0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890个,338个贫困村8.12万贫困人口受益,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动力活力。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近年来,我市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标志性工程项目,有力提升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2020年达到14652元,是2010年的2.2倍,在全省位居前列,增速连续12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全市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自然村100%通动力电,C、D级危房全部消除,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成2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七里河区、皋兰县、永登县、榆中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今年,我市将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实施兰州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大抓乡村产业、大抓乡村建设、大抓改革创新,高质量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并打造一批具有兰州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镇。

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化工程的基础上,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坚持规划引领,全力推动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每个县区打造一条美丽乡村环线示范样板路,争取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储藏能力达到3.6万吨,光纤宽带和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严格按照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带规划,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引领工程。重点在城市周边、中心乡镇周边、景区周边和公路沿线、铁路沿线、河流沿线“三边三线”,高水平打造40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特色民居为形、科技创新为魂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一批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打造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针对当前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质较低等方面的问题,我市将聚焦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立足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产业,全力打造集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品牌营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加快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走出一条产业多元化、产品优质化的发展路子。

我市将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农业总体定位,坚决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大力实施“1368”乡村产业发展计划,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强特色,打造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50亿元级兰州高原夏菜“优中优”主导产业集群、20亿元级百合、玫瑰“独一份”产业集群、10亿元级白兰瓜、软儿梨、七山羊等“特中特”产业集群、10亿元级中药材、马铃薯种薯“好中优”新兴产业集群、10亿元级自然景区、田园农庄为主的“农业+旅游”现代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

打造“兰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大力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持续扩大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影响力。打造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实施农业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行动,梯次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园区建设,两年建成3个省级、3个市级、4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面实施“三个一批”龙头企业提升行动,引育3家“领军型”企业,提升10家“示范型”企业,壮大20家“潜力型”企业。通过强市场,打造五大特色农业品牌。全面开展品牌培育提升行动,打造全国知名的“兰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甘味”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道地药材品牌,争创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农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