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时政 正文

重振“兰州制造”聚力创新驱动 2020兰州继续高质量奔跑

2020-01-17 00:00:00 智能朗读:

丁小岚摄

丁小岚摄

扫码看两会相关报道

扫码看两会相关报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陈玮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断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兰州,需要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2019年,我市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制定实施重振“兰州制造”、发展新能源、地铁经济、“夜经济”等政策措施,压实责任,精准调度,推动经济加快转型、提质增效。

    如何做好兰州城市全社会发展之文章,意义尤其重大。今年我市“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围绕着“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等热词,献诤言、出良策,为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真知灼见。

    产业升级步入“快车道”

    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务之急在于优化存量,化解过剩,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增加产业科技含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淘汰一些落后产能,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做大增量,着力培育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十大生态产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对兰州这座西北城市而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去年,我市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全市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聚力发展“四千七百”和十大生态产业,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项目183个,创建智能工厂11户,成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与华为、浪潮等35家企业构建产业联盟,高分子防水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3%。与此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通道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增势强劲,兰州成为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电商交易规模和展会交易额均增长20%。

    市政协委员唐浩漩表示,“兰州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12个工业城市之一。目前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制造业领域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他建议,我市要推进产业链建设,打造先进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应突出产业集聚,在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坚持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衔接。中小企业适时与大型企业组成互助共生的股权与战略同盟,实现资金、管理、技术的支援与共享。同时,应推进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助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如推进关键生产环节的机器换人改造,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研制和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等。

    “黄河之滨也很美”,去年曾一度刷爆兰州人的朋友圈。人大代表、西固区委书记雒泽民坦言:“2019年,兰州市在对外宣传、城市品牌及知名度推广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重塑了城市形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增长势头喜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3%和29%。这些数据,让大家非常振奋。”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优先发展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中医中药等产业,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着力实施项目攻坚、文旅营销、景区建设、“六夜”体系构建和市场主体培育“五大突破工程”,加快建设黄河风情线和河口古镇、青城古镇,全面提升白塔山、兰山、兴隆山、什川古梨园、树屏丹霞等景区品质,做大A9创意国际等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在通道物流产业发展中,抓好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公航旅金融仓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重要物流基地。在数据信息产业方面,积极推广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场景应用,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网易(兰州)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争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医中药产业,加快推进尚方堂现代中药与大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促进中医中药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兰州,该如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对现实,兰州不断探索实践,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如今已是各方共识。

    近年来,我市积极出台政策支持,打造孵化空间,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兰白自创区、兰白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行业技术中心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总数的54.6%,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8.8%。据了解,从2017年起,兰州连续三年选列10大科技项目和10大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7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些项目不仅创新水平突出,而且成果转化之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我市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引才引智推动科技创新,全力建好兰白自创区。随着创新驱动效应的逐步显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日渐成形。

    与此同时,兰州以创新引领城市建设发展,确立了以主城四区为“核心”、新区和榆中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战略格局,在市域层面努力实现从城市单体到城市群的蝶变。与此同时,全面启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兰州大学“双一流”和兰州副中心建设,以打造西部科创研发引领区、构建西北生态城市典范、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激发新活力。

    此次参加市“两会”的民建兰州市委员会的政协委员们也通过走访调研,撰写集体提案建言。委员们分析建议,我市应进一步注重技术创新,支持引导民企创新发展。加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骨干企业建立各种创新平台,优先扶持产学研共建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企业研发分段补助政策和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通过所得税优惠政策带动企业主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此外,还应引导企业上云。由政府设立企业上云专项引导资金,用于对上云企业的补助和奖励,以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实现数字化的转型。

    谈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来自农工党兰州市委员会的多位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落实。以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加强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等各个方面政策协同。建立跨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服务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一门式”服务窗口,指定专门机构承担具体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体系,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对市场化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借助兰州科技大市场定期发布信息,实现各类科技计划、成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此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各类技术交易市场、科技产业孵化器、大学产业园、金融机构、法律服务等转化服务机构,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环境力促民企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针对目前兰州发展瓶颈的一次精准发力。近年来,兰州加快进度出台相应的配套举措,按照投资立马开工、开工能取得收益、收益能实实在在见效的美好愿景,不断帮助民营企业减轻包袱,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数据虽看似枯燥,却有说服力。去年,我市“放管服”改革实现新突破,审批事项减少要件3982个,“金城办”APP开通运行,97%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全市实行企业开办“三零”模式,注册登记时间平均1.6个工作日,新增市场主体4.8万户;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免税费70亿元;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补助资金4.71亿元,新增创业企业1.22万户。

    企业的事,就是政府的事。企业的小事一定要当做政府的大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提升“四办四清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加大证照分离、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工作落实力度。加快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四级体系,推动电子证照共享、手机移动终端和自助服务终端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集成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同时,要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严格执行中央“支持民企28条”和省、市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

    仔细聆听张伟文市长的报告后,“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感触颇深。人大代表牟业盛发言说:“去年以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效明显。今后,还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项目落地服务效率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审批等方面,要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切实解决困扰企业、困扰项目的难题。”

    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情是不是好办呢?肖春焰代表说,兰州的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这些年来,兰州市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还需要在服务细节上多下功夫,把改善营商环境工作落到实处。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