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时政 正文

给兰州之美增光添彩——兰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福寿的“蓝天”情结

2019-10-17 00:00:00 智能朗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魏婷

    9月8日,星期天上午。天气晴朗,蓝天白云,黄河两岸,树绿鸟鸣,风景优美。上午十点多,我和爱人一起去黄河边走步。我们专门慕名去黄河风情线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十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地方,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人人向往的景点。我们走过去时,平台上人很多,有个群众合唱团正在唱歌,很多人在拍照留影。我们也拍了好多张。

    8月21日下午,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的八月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的最后一站是省会城市——兰州。习近平站在黄河南岸的观景平台,盛赞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嘛!”这句话,让无数兰州人激动不已!作为兰州市民,我感到自豪,作为一名地方人大的立法工作人员,我为自己的工作能够给兰州之美增添光彩感到骄傲。

    我在兰州市人大从事地方立法工作,参与了多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这些地方性法规有力地保障了兰州市的城乡建设与管理,促进了兰州的环境保护,特别是为改善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从法治层面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回想就在不远的七八年前,兰州的大气污染还是很严重的,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先天痼疾”影响,十八大以前的十年间兰州一直都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白衬衣穿一天领口就脏了,冬天城市上空就像捂了个灰蒙蒙的盖子。因为大气污染严重,从人造卫星上面看不到的城市里,就有兰州。

    兰州的干部群众为了防治大气污染,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但是效果不好,干部着急,群众埋怨。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狠抓生态文明建设,齐心协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打出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组合拳,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了配合兰州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市人大常委会从源头上抓起,用地方立法引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先后修改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制定了《兰州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直接规范大气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有力地支持了兰州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为了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污染治理把脉会诊,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及行动计划、考核办法的相关要求,制定了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按照“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目标,从2012年开始,确定了详细的年度计划,确保治污工作科学有序推进。

    特别是从制度层面探索建立治理污染的法规制度体系,2013年以来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11部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法律法规。全方位制定了“1+5”规划框架,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问效等八大核心治污措施,先后实施了916个重点治污项目。全市上下坚持“反弹琵琶、冬病夏治”,制定更为严格细致的冬防方案,连续数年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别行动,营造全市行动、全民参与的“冬防氛围”,形成了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兰州的干部群众下定决心,防污治污不留死角,在近些年的治污过程中创造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兰州经验”,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市召开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4个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了“兰州经验”,特别强调兰州的做法对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为全国重污染城市治污树立了信心,对全国治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015年12月,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2016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活动中,兰州被评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其中经验居多,有一个经验值得一提,即坚持面源污染监管网格化,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按照“一格多用”的思路,全面推行了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通过媒体发布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对严重违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作为立法人,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的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经验,坚持将这些成功的来之不易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法条,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由人治转向法治,避免了靠领导的重视、靠上级考核的指挥棒“时紧时松”“时好时坏”的弊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兰州蓝”。

    记得在修改《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期间,为了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面的条款,我和立法调研组的同志们深入建筑工地,走访削山造地的现场,与市民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百”、对裸露地面进行百分百的绿化或者覆盖防尘网,加大扬尘污染处罚的力度,将处罚的上限由两万元提高到十万元,还根据新修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按日处罚的规定,这些制度设计入法,扬尘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在制定《兰州市煤炭经营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期间,我和立法调研组的同志们深入煤炭经营的场所,走街串巷到市民家中查看小煤炉情况,到热电厂、锅炉房了解煤炭使用情况,召开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根据兰州实际情况,设计布局了两大正规煤炭批发市场和八十个规范标准的煤炭零售点以及煤炭进城检查岗等制度,改变了以往兰州煤炭经营使用的乱象,防治劣质煤炭进入市区。期间,我天天和煤炭打交道,尽管跑累了身子,但想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老百姓的蓝天梦,我心里很有成就感。

    2014年,我参与了市人大常委会《兰州市立法评估办法》的制定,规范了立法后评估工作。之后的几年间,我们组织实施《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管理办法》等多部法规进行了立法后评估,评估结果为法规的修改、废止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支持保障“兰州蓝”“两山绿”黄河兰州段风情线建设做出积极努力。

    在制定《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期间,我和立法调研组的同志跑道路汽车尾气检测点,去机动车检验场所,到兰州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等大型汽车运输企业调研,与环境保护部门、公安交警部门的同志交流,得悉由于机动车数量的激增,机动车排气污染已经占到了大气污染的三分之一,很震惊。我们设计了公安交警检查道路机动车排气,环保部门检查停放机动车排气,冒黑烟机动车、黄标车市区禁行限行等制度,实施效果不错。

    回想立法的经历,看看头顶的“兰州蓝”,展望兰州美好的未来,我为自己从事的人大工作,我为自己是一名辛苦但幸福着的立法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会为了我爱的“兰州蓝”,为了建设幸福美好新兰州,作出立法人应有的贡献。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