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母爱为多重残疾儿子撑起一片天 ——记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杨兰花孝老爱亲事迹

俗语说“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孝老爱亲、爱护家人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构成的前提。在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就有这样一个照顾儿子的好榜样,她名叫杨兰花,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多重残疾的儿子,她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兰花今年68岁,黑石镇和平村六社特困供养脱贫户,家中只有两人,2010年丈夫因肝癌晚期去世,儿子今年41岁,患有先天性脑瘫、双目失明等多重残疾,家里因病因残无劳力生活比较困难,主要收入靠政府救济。
杨兰花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和丈夫十分恩爱,直到儿子出生后被确诊为脑瘫,这对原本幸福的家庭无疑是晴天霹雳。起初她和丈夫为了给儿子治病,到处寻医问药,去各大医院求诊,儿子27岁那年,病情越来越严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杨兰花坚持给儿子端屎端尿、擦拭身体、嘘寒问暖、关心起居、添置新衣等等,把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
后来,儿子双目失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杨兰花每一天干完农活都陪在儿子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她身上。尽管由于过度劳累身患腰椎间盘突出,饱受疾病的折磨,但她从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她始终坚持用自我的实际行动照顾儿子。照料残疾在床的儿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
杨兰花常说:“都是党的政策好,为家里减少了不少生活的压力,不管日子有多苦,只要儿子健康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蕴含一个母亲的爱。从一个20多岁的年轻妇女到60多岁的花甲老人,40多年如一日,杨兰花倾心照顾身患多重残疾儿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体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正是有了她这母爱,才让家更加温暖,社会更加和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魏婷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