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市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12月21日,在兰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向大会提交了全市202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全市及市级预算草案的书面报告。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6.94亿元,同口径增长9.69%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自觉将财政工作纳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部署、推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6.94亿元,同口径增长9.6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07.52亿元,增长3.40%。预计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8.73亿元,同口径增长7.7%,高于年初预算确定的同口径增长4%的预期目标;预计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65.24亿元,下降4.32%。
●1-11月,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57.81亿元,下降19.3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97.59亿元,下降13.4%。预计全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87.57亿元,下降18.68%;预计全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224.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
●1-11月,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02亿元,全部为市级收入;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完成1.22亿元,其中:市级1.07亿元。预计全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15亿元。
●1-11月,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119.4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5.86亿元,支出108.02亿元,滚存结余137.31亿元。预计全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126.37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5.86亿元,支出111.05亿元,滚存结余141.18亿元。
财政主要工作
方向:下好深化改革“一盘棋”
发力点:
○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21年11月3日以市政府名义印发。
○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预算规模,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省上一体化系统建设部署要求,规范和统一预算管理工作流程、要素、规则和数据标准,纵向实现上下级财政直达贯通,横向实现财政与部门互联互通。
方向:兜牢财力保障 “一张网”
发力点:
○向财政部申报的兰州市清洁取暖项目入围获批,项目建设期内中央财政分三年下达补助21亿元。
○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居全省第一,获得经济增长“贡献奖”2.1亿元。
○全市暂付款消化工作在上年表现突出,本年争取到奖励资金4800万元,其中市级1300万元。
方向:拧紧民生兜底“一股绳”
发力点:
○推动建立全市民生支出清单管理制度,由县区自行出台民生支出政策应按程序备案,提高民生支出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安排资金74.35亿元,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2.27万个,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支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安排资金3.68亿元,支持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安排资金3.78亿元,大力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整治环境突出问题。
○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用于应对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医疗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升级改造、核酸检测等工作。
方向:插好惠企利民“一竿子”
发力点:
○形成资金分配“一竿子插到底”、资金监控“一套系统管到底”、绩效要求“一个目标盯到底”的管理体系。
○依托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加强直达资金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日常预警和重点督促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促进资金快速落实到位、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完善直达资金支出进度与库款调拨挂钩机制,实现库款资金与支出需求的有效匹配,最大化发挥直达机制作用,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截至目前,全市财政直达资金支出39.20亿元。
方向:绘制城市发展“一张图”
发力点:
○拨付资金3.18亿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各级到县资金预算安排10.27亿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拨付资金1.7亿元,全面做好黄河文章,推动我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
○加快推进“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布局,拨付资金12亿元,高质量推动兰州新区扩能增效,高标准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
○拓宽投资渠道,统筹用好基建投资、政府债券、专项资金等,着力补齐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短板。
方向:凝成多方协同“一条心”
发力点:
○增加市对县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县级“三保”能力。
○跟踪监测各县区库款水平,结合各地财政收支运行、库款保障能力等,精细测算并差异化调度资金。
○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编入预算调整方案提请人大常委会批准。
○设立兰州市国有企业信用保障基金,为我市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增加信用,提高企业债券发行成功率,有效防范企业债务违约风险。
方向:注重机制建成“一揽子”
发力点
○对新增的重大政策和项目,一律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预算评审,评估评审结果作为申报预算的必要要件。
○在已建立部分共性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项目支出核心绩效目标和指标,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单位自评、部门和财政评价结果、考核督查结果与2022年预算安排实质性挂钩。
方向:补齐制度建设“一块板”
发力点:
○出台教育、医疗卫生、科技、自然资源、应急、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加强政府采购诚信体系建设,制订兰州市政府采购诚信管理办法,营造公平诚信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将财会监督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项目评审、政府采购和资产、会计、绩效管理等财政主体业务,实施动态监督、闭环管理。
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仍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零基预算管理理念,强化政策对支出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努力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01亿元,增长5%,加上上级财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上年结转、调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收入183.12亿元,收入总计454.13亿元,相应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4.13亿元。
【财政重点支持】
方向:将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于“三保”、重点民生等方面
具体包括:
○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振兴兰州制造。聚焦“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对科研机构、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色优势领域技术推广等重点方面的支持力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做大做强新兴增长极。以产业和企业为核心,聚焦重点强力推动,确保在建项目尽快建成、建成项目全面达产;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紧盯产业链抓招商,推动更多关联企业在产业链上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有效融合,做到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促进共同富裕。围绕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优抚安置、残疾人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区域间衔接平衡。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突出保基本、兜底线,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美丽兰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严防各类生态破坏行为,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南北两山生态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丽兰州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超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