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综合报道 正文

夯基础 调结构 稳增收 “十三五”我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2020-07-06 00:00:00 智能朗读:

魏文雅制作

魏文雅制作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夯基础、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稳增收、美环境,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全市“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正在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速5%以上

    据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我市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全力保障两项指标稳步达到预期目标。2019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51.68亿元,较“十二五”末的37.09亿元提高了39.3%,年均增速稳定在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0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一产增加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1.3%;预计上半年实现一产增加值20.64亿元,增速达到4.5%。2019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05元,较“十二五”末的9621元提高了41.4%,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在全省十四个市州位居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6年的2.85下降到了2019年的2.8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6元,同比增长4.4%。预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5%,达到6678元。

    贫困发生率降至0.32%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2019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6年的1.26万户3.69万人减少到了1277户382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07%下降到了0.32%。全市贫困县、贫困村规范有序退出。

    截至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辍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已全部“清零”,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7.2万余户。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顺利推进,先后解决了50.5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全部达到安全标准。突出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建制村实现水泥路(油路),通畅率达100%,自然村农村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贫困村实现了办公阵地、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村文化活动广场全覆盖。

    实施“1368”产业发展计划

    我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理念、路径和机制,推进政策供给。依托兰州丰富的地形地貌、多样的土壤条件、独特的物候条件,在巩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原有“九区十带”产业布局,制定实施“1368”产业发展计划,大力推进构建“三带六群”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同时,打造由青城至河口、河口至海石湾沿黄河、沿湟水河产业带,国道312、309、109沿线产业带,石佛沟、皋兰山、兴隆山、马坡、新营南部二阴山区产业带。全面建设兰州高原夏菜“优中优”主导产业集群,百合、玫瑰“独一份”产业集群,白兰瓜、软儿梨、禾尚头、七山羊等“特中特”产业集群,中药材、马铃薯种薯“好中优”新兴产业集群,绿色循环产业集群,“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发展优势产业提升竞争力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兰州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形成了以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草食畜牧业为主,山旱川水区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种植业方面,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畜牧业方面,以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抓手,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畜牧业从单纯生产向产业融合转型,从资源消耗向绿色发展转型,从粗放经营向科技创新转型,从数量保障向满足需求转型。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培育了“庄园”“高原蔬菜”“正大”“爽口源”“豫兰生物”“雪顿”“鑫源”“康源”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饲料加工、中药材、玫瑰、百合、乳制品行业在深加工上发展速度较快。据行业统计,2019年全市饲料加工企业创产值超过10亿元,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达8亿多元。同时,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培育行动,突出培育“独一份”“特别好”“好中优”农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录入全国一村一品调查系统专业村镇达到101个(专业村98个、专业镇3个),从业人员达到7万多人,专业村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万元。苦水镇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苦水玫瑰”品牌进入2019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位列第88位,品牌价值达53.8亿元。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面貌

    我市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面貌有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坚持抓点带面、连线成片的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先后建成64个省级、9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6个环境整洁村,打造了一批村容整洁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开展了农村厕所、风貌、垃圾“三大革命”,实施农村改厕示范建设、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夏季战役”,清理农村垃圾464.3万吨,建成和在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9.18万座。

    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多点突破

    我市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全面推开“三变”改革。2018年投入1650万元,在全市32个乡镇、34个村开展试点,探索出了“三变+特色种养业”、“三变+田园综合体”等6种改革模式和“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固定分红+浮动分红”等6类分红模式及土地股、劳务股、技术股、集体资产股、财政资金股、帮扶资金股、爱心股、实物股等多种股权形式。2019年投入1100万元,在全市全面推开,参与“三变”改革的村552个,参与农户达到6.7万户,发放入股分红4185万元。

    同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采取“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走“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434个,较“十二五”末增加了146个,增长50.7%。大力提升农业品牌创建水平,兰州百合、永登苦水玫瑰、皋兰软儿梨、兰州高原夏菜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其中兰州百合、永登苦水玫瑰为“独一份”产品、皋兰软儿梨为“特别特”产品,兰州高原夏菜为错峰头产品。榆中大白菜入选《201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同时,我市稳步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累计实施的各类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9个,其中国家5个,省级7个、“一县一(多)品)”2个,市级5个,实现签单保费1.29亿元,支付理赔4857万元。

    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

    展望“十四五”,我市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1368”现代农业发展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

    在此过程中,我市将始终坚持“三农”发展重中之重地位,立足省会城市实际,面向西部大开发,更好发挥兰州省会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兰西、兰白等城市群、城镇带发展,带动全省全域发展。加大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提高省内外影响力。以“三产”融合,培育新业态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方向的延伸,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接成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连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为依托,通过支持和引导,培育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市场需求,摒除低端的多余产能,改变农业传统单一农产品供给的现状,拓展农业文化产品、休闲观光产品的供给。将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