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 正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2020-02-19 00:00:00 智能朗读:

李菲(图片由市肺科医院提供)

李菲(图片由市肺科医院提供)

韩镭和薛小莉(图片由本人提供)

“白衣战士”张宗敏 记者瞿学忠摄

“白衣战士”张宗敏 记者瞿学忠摄

快递小哥张鹏国 记者桑杰才让摄

快递小哥张鹏国 记者桑杰才让摄

    市肺科医院医生李菲讲述在隔离病房的日子——

    “大夫,别离我太近了,不安全!”

    7天在隔离病房,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坦然,到信心十足地坚强面对,在兰州市肺科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一线的医生李菲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2月18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李菲,听她讲述在隔离病房的那些日子。

    战胜恐惧心理勇敢走进病房

    “原本计划春节陪父母回老家,看望90多岁的爷爷和很久不见的家人拉拉家常。可是疫情紧急,来不及多想,回家收拾简单的日用品后,作为第一梯队成员最早进入感染科留观病房。”李菲说,她的主要任务是接诊发热门诊收住进来的隔离病人、问诊查体、开具化验检查、采集咽拭子明确诊断,并且要为每一位隔离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处理他们留观期间的各种症状给予心理疏导。

    “说真心话,当时内心充满了恐惧。毕竟那是一线,每天要与隔离病人面对面,与病人的接触近在咫尺,感染几率大。尤其是进入病房与病人沟通病情,还要做采集咽拭子的工作。一想到这些,没有恐惧是不可能的。”李菲说,很快自己说服了自己。“这是我的工作,作为医护人员决不能退缩。在努力调整好心态后,我按照早已烂熟于心的操作规程穿好防护服,勇敢走进了病房。”

    “大夫别离我太近了,不安全。”

    李菲在隔离病房的工作忙碌又充实。“我们3人一组,每8小时轮一次班。每班例行查房,仔细询问和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书写病历,与同事们一起探讨病人病情、分析影像学表现等。”李菲说,在留观病房,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咽拭子”标本采集,采集好的标本会送去做病毒核酸检测。而标本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确诊,只有采集准确,才能明确诊断。

    “在采集样本时,戴上护目镜很容易起雾,透视率不高。为了给患者尽快、有效地采集‘咽拭子’标本,我总想尽量离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很难保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尤其是拭子直接刺激咽部,患者咳嗽、打喷嚏都是难免的,医生需要格外注意。”李菲说,每天需要为大量的发热隔离人员采集标本,而为了节约防护服,她到病房后最多的一次3小时采集了24个标本。

    “有一次我拿着咽拭子试管进入病房,给一个23岁的女孩采集标本,当我向她靠近时,她却往后躲闪。她说:‘大夫,别离我太近了,不安全。’那一刻,一股暖流充满我的内心,挺感动的。”李菲说,女孩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了。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目前女孩已治愈出院。

    “耐心开导和安抚患者极为重要”

    “对医护人员来说,除了对患者身体上的不适做好监测和护理之外,耐心开导和安抚,让患者坚定对抗病毒的信念极为重要。”李菲说,每次到留观病房,听到最多的是“我的检测结果什么时候出来?我是不是确诊了?”每次李菲都会耐心劝慰、解释病情。“当他们真心地说一句‘谢谢’时,我感觉所有辛苦都值了。”李菲说,现在她已经完全可以坦然面对隔离病房和患者了。

    据了解,李菲从隔离病房撤退后,接受了14天的隔离观察,目前已回到普通病房工作。“我做好了准备,只要疫情不退,医院有召,我随时可以再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工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

    驰援武汉的定西医疗队员韩镭、薛小莉的“战地日记”——

    我们相信,雨过天晴的武汉一定非常美丽!

    截至2月18日,定西市共有五批22名医护人员投身湖北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之余,他们发回了抗疫前线的“战地日记”。没有什么比亲历者的讲述更有力量。让我们通过这篇定西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韩镭、薛小莉的“战地日记”,感受热血和奉献,读懂“无论生死,不计报酬”的意义。

    2月18日,不知不觉中,我们来武汉已经半月有余。2月2日,是我们来武汉的第6天。那天也是我们第一次进入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投入发热第十九病区的临床工作当中,有忐忑、有期待,也有不安和担心。

    从事重症护理工作近八年,我们比较了解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想为他们做些工作以外的事!我们商量给他们做一些卡片,今年是鼠年,还在春节期间,那就画一只老鼠吧!要写一些什么话呢?感觉有太多话想说,最后决定把最简单最有力量的话送给他们:“您好!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是甘肃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我们更是您的家人、朋友和战友,我们一起加油。”做完32份卡片已是中午,匆匆忙忙吃完饭,我们出发了。

    一行人通过职工通道进入住院部更衣区,严格的按照操作流程,穿防护服,戴护目镜,穿靴套,相互检查。为了方便辨认,我们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来到病区,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我们又闷又热,护目镜上都是水雾。各种困难也接踵而至,例如穿刺的时候看不清血管,加上戴着双层外科手套,更是雪上加霜。但反复的穿刺又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我们只能自己琢磨,最后发现斜着眼,用护目镜边子上没起雾的一点儿地方可以看清楚,方便操作。让我们感动的是,病人非常配合。

    发放晚餐的时候,我们把卡片送给每一位患者,他们都很感动。12床的叔叔说要写一首诗送给我们;10床的患者要送我们牛奶;40床的患者说“你们跑慢一点没关系,不要把防护服划破了”;33床说“我们会好起来,武汉也会好起来”……

    穿着防护服工作近9个小时,摘掉护目镜的那一刻,看到战友们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看到她们脸上深深的勒痕,看到她们被泡得发白的双手,也看到自己和她们一样“狼狈”的模样。说不辛苦不累是假,但我们是医务工作者,穿起这身白衣,它不仅是职业,更是责任。从接到支援武汉通知,我们就做好了随时奔赴疫区的准备。

    回到宿舍已近11点钟,最牵挂的依然是病区里的33位患者。如果有机会,我们想和他们做个约定,约定下一次来武汉时,他们带我们赏樱花!我们都不再戴口罩,我们可以亲切拥抱,像朋友像家人一样。我们相信,雨过天晴的武汉一定非常美丽!

    通讯员马真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牛小亚

    领头跳“萨日朗”的是一名甘肃女护士

    2月11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一段《方舱医院护士带头跳“萨日朗”》的小视频备受网友关注。视频中,医护人员身穿厚重的隔离防护服,带领患者跳起了广场舞,在给大家带来欢乐、减轻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帮助大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对此,网友们纷纷点赞。这名护士就是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师孙梦婕,她也是一名警嫂。

    孙梦婕是一名90后,2012年参加工作后积极入党,先后在张掖市中医医院外科、内科从事护士工作,2018年到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任职护师,分别在ICU、心脑血管等科室工作,有着丰富的护理经验。疫情爆发后,她主动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作为医者,我当无愧这身白衣;作为警嫂,我更要冲在最前面。”孙梦婕的丈夫安建松是张掖市公安局法制支队的一名辅警,成为警嫂后,她便将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我要去武汉支援了……”2月4日,正在值班的安建松接到了妻子的电话。他没有说太多,只是回家后默默帮妻子收拾好行李,并送她出征武汉。之后,他将三岁的孩子交给自己的母亲,走向了工作岗位。虽然不舍得妻子前往武汉支援,但他知道,他们一个是人民警察、一个是医护人员,虽然职业不同,但信仰相同,在疫情面前他们只能舍小家、顾大家。

    安建松说,在网络上看到方舱医院护理人员领跳广场舞的视频后,他第一感觉其中一名领舞者就是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性格开朗,喜欢舞蹈。了解到妻子在武汉工作顺利,他就放心了,并答应妻子,到时一定会带着99朵玫瑰花到车站去接她。“希望她在武汉尽到护士责任,用自己所学让病人早日康复,更希望她能早日凯旋,平安归来。”安建松说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苏晓

    钟南山院士身边有位永登籍白衣战士

    “疫情严重,我是学医的,我不去谁去?”大年初二,正与家人欢聚团圆的张宗敏接到医院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请战。25岁的张宗敏是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1月28日,他随我省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奔赴武汉。现在,张宗敏在武汉市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而这是中科院钟南山院士的工作一线。

    2月17日,在永登县大同镇高岑村张宗敏的家中,记者和张宗敏进行了视频连线。这个时候,正是张宗敏夜班前夕短暂的休息时刻。

    “疫情结束后,回来第一件事情最想干什么?”记者问。

    “我想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因为大年三十我还在值班,初二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就报名了,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吃个团圆饭。”张宗敏说。

    初到武汉,张宗敏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第一线抗击疫情,由于表现突出,2月8日被国家联防联控领导小组抽调到武汉市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这是中科院钟南山院士的工作一线。在抗“疫”战场上,张宗敏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每天工作6个小时,主要在做危重症护理,然后查房,工作量很大。工作期间不敢吃饭、喝水,因为中途如果要吃饭、上厕所,就需更换新的防护服。”张宗敏告诉记者,因为是做危重症病房护理,压力和工作量都很大,但是好在有家人的关心,同事的支持,还有专业心理团队的疏导。他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平安回家。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年龄虽小,却干劲十足,从无怨言。父母眼中还没有长大的大男孩,在战“疫”的最前线已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张宗敏冲锋的地方,是战场,是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前线。我们相信,当阴霾散去,所有的美好都饱含深情,如期而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瞿学忠 通讯员 火心

    比起医生护士这点风险不算什么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向我们袭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兰州市红古区卫健局综合监督执法所作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以控制疫情蔓延为己任,从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消毒产品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指导入手,依法加强对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的督查指导。

    疫情发生后,红古区卫健局综合监督执法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胡晓晶同志亲自挂帅,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紧急召开班子会议和职工大会,及时传达上级防控疫情领导小组的指示,通报疫情。在胡晓晶的带动下,全体卫生监督员纷纷要求参加现场督查组。监督所在做好各项监督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场所以及交通出口卡口检测点防控措施落实的监督和指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月18日,所有设立的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医学观察留观点以及交通出口卡口监测点都达到了规范化要求,为切实做好防控疫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面对疫情传播的危险,面对防护用品的缺乏,在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点,胡晓晶冒着严寒,点对点蹲守指导;在发热门诊等高风险暴露点,胡晓晶精准化实施监督检查,督促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规范设置发热门诊,认真做好疫情报告、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废水处置等传染病防控措施。看到卡口点缺少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后,毫不犹豫地拿出所里仅有的消毒剂送到工作人员手中;他走进商场超市、住宿宾馆等重点公共场所单位,全方位实施监督检查,严格落实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和外来人员登记排查,做好体温监测,面对面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有人问:“你不怕感染吗?”他淡然一笑,“比起医生护士,我这点风险不算什么。”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雨欣

    逆行夫妻档并肩战疫情

    “老婆,出门在外,一定要做好防护,多保重,等你回来!”2月5日晚,皋兰县消防救援大队石洞消防站政治指导员孙超和妻子——解放军某医院内分泌科医师韩凤霞在视频连线中再次互相鼓励、互相安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韩凤霞主动请缨,奔赴武汉。而同样身穿“火焰蓝”的孙超,也在抗疫第一线坚守。

    疫情面前,夫妻二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2岁多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年迈体弱的父母看管。夫妻俩平时本就聚少离多,原本想在春节好好团聚过年,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孙超和爱人的计划。疫情发生后,韩凤霞主动请缨,写下请战书,按上红手印。孙超也是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立下全面夺取疫情防控胜利的诺言。

    病毒拉开了面对面的距离,却不能隔断消防指战员们为民服务的热情。孙超把对妻子的思念和担心化作抗击疫情的最大动力。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防疫物资储备难题,督促落实人员管控、营区洗消等各项举措。每天一起床,他就到各班级和库室检查督促消毒防疫情况,大到会议室、办公室、楼道,小到门把手、键盘按键,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从早晚的全面消毒,到体温检测登记、科学调配伙食、防疫知识宣讲,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积极按照上级要求,组织成立应急防疫小分队,开展疫情处置实战演练;为了防止指战员因疫情防控不能回家产生思想波动,他一对一组织开展谈心谈话41人次,逐一与指战员和政府专职队员打电话、发微信,讲明政策道理,赢得理解支持,有效确保了队伍的安全稳定。

    他们坚信,夫妻再次相见、家人再次团聚,必定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晓刚

    疫情之下的兰州快递小哥——

    非常时期坚守是种责任

    鼠年春节,被疫情改变。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牺牲“小幸福”,换来城市“大幸福”。他们就是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眼下,他们工作状态到底如何?工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2月18日,记者跟随快递小哥张鹏国,体验疫情之下的快递工作。

    正月初四到现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当日凌晨7时,天刚蒙蒙亮,在江南明珠顺丰快递站工作的快递小哥张鹏国就起床了,简单洗漱之后,打包好前一天自备的饭菜,他奔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7时30分,到达岗位后,张鹏国正式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站点晨会,为保障每一个环节的安全,站点要对每位员工测量体温、进行消毒,并让他们领取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8时整,货车到达后,张鹏国开始熟练地分拣快件。快件装车后,他也不忘对货物和三轮车进行全方位消毒。出发前,他一个个地给客户拨打电话,提前预约取件的时间和地点。由于春节和疫情的缘故,张鹏国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我们点部过去全员26人,因为疫情,两人不能按时返岗,在岗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据了解,从正月初四开始,张鹏国和同事们就复工了,每天平均收发100多件快递,天天在一线,没有休息过一天。他们每天早早出门,而当卸下一天的忙碌回到家时,已是晚上8时30分。疫情之下,他们每天都安全地把快件送达到千家万户,坚守在第一线。

    家人的支持、顾客的关心使他内心暖暖

    “以前得给客户送货上门,但现在不需要跟任何客户见面,特殊时期,大家都有默契了。”张鹏国说,现在很多小区都封闭管理了,客户的快递要么要求放智能自提柜,要么放快递点,避免接触。彼此都能理解,也是互相负责。

    采访过程中,张鹏国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这份乐观使他享受着工作的快乐,源自家人的支持。“家人对我的工作很是支持。”张鹏国说,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岗位,家人都能理解他。“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每天也很担心我,都会电话联系我,让我注意身体,做好防护。我也想对家里人说,我在这挺好的,你们放心吧!”

    谈及暖心的事儿,张鹏国说,有一天他在路上派送,不小心口罩掉到了地上。一位开车的大哥看到后停在旁边,拿出两个口罩给他,说“注意防护”。当时他很感动,口罩在这个时候多金贵谁都清楚,这也给了他努力工作的力量。

    非常时期坚守是种责任

    “现在送货不害怕吗?”记者问。张鹏国说,无论是客户还是朋友,都无数次地问过他这个问题,每次他都很走心地回答:“不害怕那是假话,但也要坚持。非常时期,坚守是种责任。每个人岗位不同,想想驰援武汉的那些医务工作者,想想为这个城市守候的一线工作者,大家都在努力。快递已经融入百姓生活,总得有人送,尤其是大家不能出行时,我们应该冲在第一线,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很神圣,因为近期派送的都是口罩、蔬果、消毒液等必不可少的疫情防控和生活必需品,而这关乎这个城市每个人的生活、生存。”

    聊起疫情结束后最想干的事,张鹏国说,想给自己放个长假休息休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8天,4万公斤消毒液,25个街道

    ——志愿者杨萍一家的抗疫故事

    一场波及全国的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紧张起来。“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了,所有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提前联系好。”杨萍给记者介绍道。

    阳光公益接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抗“疫”项目后迅速行动。杨萍是阳光公益的监事长,接到任务后她发动全家,带领40多位志愿者,在8天的时间里,将40000公斤消毒水,送达兰州市的25个街道。

    从正月初三开始,杨萍一直在联系生产厂家、寻找志愿者、协调运输车辆和对接接收街道,“刚开始,我一直在打电话,手机都快成暖手宝了。”值得欣慰的是,联系的货车师傅没有加价,以成本价接了单。赶在1月31日,所有的前期对接工作全部完成。

    2月13日早晨7时,杨萍与5位志愿者一起出发,从兰州市七里河区赶往20公里外榆中的一家化工厂,开始了当天的抗“疫”物资保障。“今天比半个月前顺利多了,之前联系车辆和物资,一般都要打十几个电话。”杨萍说。

    2月6日至2月13日,阳光公益40多位志愿者,将40000公斤消毒水送到了战“疫”一线。由于返乡的工人未全部回来,化工厂没有人手帮忙搬运和装车,大家只能自己搬、自己装,一桶原液消毒液重20公斤,白天搬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累,到了半夜胳膊又酸又困,第二天胳膊完全抬不起来。消毒液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原液的腐蚀性非常大,杨萍和很多志愿者的衣服上都布满了白色的斑迹。

    防疫期间全市消毒液用量非常大,化工厂的工人们每天加班加点,一直工作到凌晨。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也不一定能拿到货。为了确保当天可以拿到货,杨萍要提前和化工厂负责人报备所需数量。“基本都要早早去排队,幸好我有专职司机,随叫随到。”杨萍笑着说。

    由于化工厂的工作人员实在顾不上贴使用标签,杨萍便将消毒液先存放在自家的平房小院里,并发动父母、老公和在通渭路小学读书的儿子马洋,给消毒液贴上使用标签。

    从2015年加入阳光公益以来,杨萍一直服务于社区孤寡老人,很多公益活动她都带着儿子马洋,“公益的种子从小就要种下,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我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上前线,但能在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前提下,为‘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尽一份力,也很开心。”杨萍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蒲芳 李兴荣 通讯员 张向鹏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