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聚焦2020年高考>高考辟谣平台 正文

谨防高考谣言和骗局来袭

2020-07-14 12:53:47 智能朗读:

    在高考前后、报名前后乃至入学前后等特殊时段,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包含考生、家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特殊的参考者,都该为破解高考谣言和骗局这道社会考题而担起责任。

    每年高考时节,网上总会有些不良机构或不法分子借高考之机炒作一些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希望各网站不为谣言提供平台,希望网民不信谣、不传谣。

    一年一度的高考,一年一度出现谣言和骗局。实际上,有关高考类的谣言大都是新瓶装旧酒,变来变去也离不开“捡到准考证”“捡到身份证”“捡到试卷”“捡到录取通知书”“捡到考生档案”“高考阅卷内幕”等老三篇,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年年更新;有关高考类的骗局则几乎一直以“提供高考真题、押题、密卷”“特殊渠道招生”等伎俩为主题。按理说,对这类并不算新鲜、并不算高明的高考谣言或骗局,公众应该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但揆诸现实,每年被谣言蛊惑继而跟风传谣或被骗中招的大有人在,轻则泄露隐私信息、被吸费,重则遭受严重财产损失、耽误学业,因而,在每一个高考季(包括报名季),社会各界都需绷紧上当受骗的弦。

    教育部、公安部、网信办等部门梳理发布近年来高考谣言或骗局的典型案例,给谣言或骗局画了像,给公众打了一剂预防针,有助于公众认清相关谣言或骗局的真面目,增强警惕意识、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这些职能部门还应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建立健全常态警示机制,对有造谣或诈骗嫌疑的信息或行为保持高度敏感戒备状态,确保早发现、早跟踪、早甄别、早预警、早干预、早打击,全力压缩高考类谣言或骗局的生存时间和空间,减轻其不良影响,全力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为考生、家长以及他人创造干净、安全的高考大环境。

    当然,考生及其家长乃至更广泛的人群,作为相关信息的直接受众,更应承担防高考谣言和骗局的第一责任。一些考生及其家长上当受骗,主要是因为他们想要利用非正常手段获得不正当的高考利益和机会,如果大家都把心放正,祛除一些不应有的杂念,只相信正规的信息和渠道,就不至于在一些拙劣的骗局面前失去理性,就不至于被一些虚假的诱惑牵着鼻子走。对于广大网友而言,在高考季遇到似曾相识的“某某某丢失准考证”之类的信息,别盲目相信,别轻率地献出同情心,不妨以信息中的关键词上网一搜,查找一下“同类项”,看看有关评论,大抵可看出端倪。

    其实,防高考谣言和骗局也是一场特殊的高考,关乎每一个人的利益或者潜在利益。在高考前后、报名前后乃至入学前后等特殊时段,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包含考生、家长在内的所有人都是特殊的参考者,都该为破解高考谣言和骗局这道社会考题而担起责任。

来源: 人民法院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