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 正文

悠悠故土情 拳拳赤子心 彭巨彦 张海明作品座谈会手记

2021-01-20 12:44:17 智能朗读:

彭巨彦

榆中文学圈中人送雅号“老狼”。

“金城文化名家”、榆中县文化领军人才、榆中县作协主席,被榆中作家圈里称为“文胆”“文魂”式的人物。几十年来,他沉入县、乡一线工作采风,创作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戏小品,电视脚本、舞蹈脚本等。浸淫于“文字游戏”里乐而忘返。并主编纪事散文《山河榆中》《榆中民间故事》等,出版长篇小说《飘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兰州青城水烟》两部著作。

张海明

文学创作的“狂热分子”和理论界的“理论超人”。

兰州市文联副主席。干过教师,当过科员,担任过乡长、文化馆馆长、报纸主编,甚至干过城管,狂热于文学创作,还在上小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当他的工作兜兜转转终于和文学搭上边时,熟知他的人都释然说——张海明终于“归队”了。这其间,他共创作各种文学作品总量达到6600多篇(首、件)、论文159篇、共1250多万字。发表作品400多篇,出版专著8部,待出版诗歌、散文、论文7部。

近日,榆中作家彭巨彦长篇小说《飘摇》和张海明的理论文集《学习实践懂真知》付梓出版发行。

12月13日,在和煦暖意的午后,黄河边中山宾馆的会议室里,由兰州市文联主办的“彭巨彦 张海明作品座谈会”如期举行。

“若评论不较真,则发声无意义”。当日,就彭巨彦长篇小说《飘摇》和张海明理论作品《学习实践懂真知》,来自省内著名作家、评论家和数十名文学创作骨干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赞赏亦有批评。

在功利大环境下追求艺术之“真”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周琪这样评价《飘摇》这部小说,他说,这是写青城的一部非常有人文内涵精神的作品。他在《飘摇》里写几个家族的往事,写钩沉的文化,写古镇的变迁,写老宅的红男绿女。老彭的文字老辣而空灵,透着酒色财气,透着文人的骨气和“坏气”……

——不得不说,周琪深知彭巨彦,既了解他的文字也熟悉他的为人,更知道他这几年在榆中走村串乡所做的事:“研究过历史,深挖过水烟,整过老宅子,折腾过七月官神”。不错,在榆中县,彭巨彦生于斯,长于斯,在这块土地上他如鱼潜底,自由自在。他踏遍这里的每一座山,穿过这里的每一处沟,如一头狼在高山深沟寻寻索索,寻找和挖掘高山深沟里的精彩故事,他总是津津乐道最乡土的俗语、传说和新近得知的古老故事。

这样的他, “老狼”雅号非他莫属。

对于“老狼”这一绰号,他自己如此解读:没有狗的奴性,没有虎豹的残忍,合群。

“《飘摇》是彭巨彦小说的最高成就。”甘肃文联原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存学评价说。彭巨彦在小说中呈现的叙述模式是传统化的。这样的语言叙述最大地贴近真实。在国内,陈忠实的《白鹿原》呈现出这种模式的巅峰状态。这种模式的最难点即三大特点:语言鲜活,最大程度贴近生活;情节过渡自然;人物塑造饱满,这三点彭巨彦在《飘摇》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呈现。

张存学在《飘摇》成书前就读过这部作品,对其创作历程也较了解:“在读这部小说时,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部命题式的小说。也就是说,作者是领受了如此这般的写作意图来筹划和写作这部小说的。”作为榆中县本土作家彭巨彦,他了解青城古镇,对古镇民俗更是烂熟于心。当他把历史文化典故等所有素材了然消化于胸时,在书写过程中,人物设置在厚重的古镇背景下,既要体现宣传青城古镇的目的,又要达到小说创作的自由度,两者兼具,无疑有难度和挑战。

“心怀理想,但不断地要在功利化的环境中求艺术之真难免要对创作的纯粹性打折扣。”作为我省资深文艺评论家张存学对身处县区搞创作的艰难不无理解。

而原甘肃文化出版社总编管卫中却中肯直言:“在我看来,将张罗锅等底层民众放置到关乎他们生计问题的大矛盾冲突中去刻画,可能比这种孤立、分散的琐细描写,效果要更好一些。总之是,小说缺少一条紧张激烈的有张力的情节主线,有一种缺少红线贯穿、珠子散落一地的感觉。”

文字不同组合都是触动世界的“涟漪”

“我们对这个世界真诚的爱,富有深厚的张力和持续,而且表达的方式也是多样化、丰富性的。适应诗歌的时候,我们就拿起诗歌的巨笔;需要论文的时候,我们就以翔实深刻的文笔来挥洒。大家认同诗歌需要爱,但是论文更需要爱的支撑,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观点和主张,就没有给他人的感染和触动。”

——在作品座谈会上,张海明谈及自己学习习近平理论后,将心得感受集结成册——《学习实践懂真知》论文集时,有着深厚文学、诗歌功底的他说出了多年撰写论文的深切感受。

张海明与文字的渊源是由来已久的,幼年时,他就已在生命的白纸上描摹出了宏大的生命图景。他喜欢看,喜欢写——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在白纸上写一些小感悟,小道理,小情绪,诸如好人为什么好、坏人为什么坏,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办,需要这样做、为什么需要这样做,等等,把诸如此类种种完整地表达,有的成为小心得,有的则是小作文。这种被外人看来近似怪癖的嗜好被张海明保持至今。

小时候梦想着长大当一名记者,及至在考师范后漫长的等待通知书的日子里,张海明又想如果考不上师范就自学当一名乡村医生。后如愿进入了师范的校园,又接续上了对文字的痴迷,也许就是从来没有放下对文学狂热追逐。张海明从事过小学教师、初中教师、搞党史、当秘书、干农村工作、文化工作,再搞文秘工作、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现在又搞文艺工作,这期间,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没有丢弃文学创作,反而是越来越痴迷。

兰州市城管委二级调研员成五龙评价《学习实践懂真知》:海明“因挚爱而敏锐、因勤劳而丰产、因坚守而高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张海明为了学习,研究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翻阅、搜集、剪贴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资料包括讲话、文章、活动报道,有关回忆文章等,他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对此,他饶有兴趣:“在剪贴本上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文章、报道和在书本上、网络上、报刊上有不同的氛围和感觉,吸引力,感受力更强更深入。”他还在各大网站浏览习近平同志的有关报道、文章、评论,下载或者复制,在电脑上专门建立“习近平同志著作及相关资料”文件夹。电视报道,一集接着一集看,从不间断。网络下载成电子文件夹,剪贴本集结成册。每天学习,还将心得感受写下来。如今,他保存下来的各种内容剪贴本有100多本,资料10000多件,在他的办公室里,俨然是一个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和文章的小资料室。

之后,他研究撰写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文章60篇、42万字,其中党建方向8篇、文化方向6篇、城管方向2篇、脱贫攻坚方向2篇、个人修养与做人做事方向40篇。发表12篇,获得市级以上奖励9篇。

去年,兰州市文联党组决定把《学习实践懂真知》文集列入“传承繁荣兰州文艺·扶持优秀艺术人才”工程,这是文联首次扶持出版理论文集。

写作没有使张海明升官荣耀、发财致富,但是却使得他踏实自在、平静愉悦。他的文字清新自然,诗歌的创作经历使其理论作品也充满诗意。在《学习实践懂真知》(第二卷)中的《背冰上山植树:兰州精神的源泉——兼谈习近平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一文中他这样写到:“在冬季,人们浩浩荡荡地开赴黄河冰面上,用尖嘴头一下一下地撬开冰面,这种单调但深沉的声音,一声一声地呼唤着大河……”如此诗意的语言在他的理论文集中成为常态。

对于文学近乎偏执的执着和热爱,使得张海明有着令人吃惊的作品量问世(作品总量达6600篇),而他对于文字的解读更是凝聚着一片赤诚:“我们的思想通过诗歌和论文传播到这个世界上,甚至引起争鸣和辩论,碰撞和斗争,这是文字的价值所在,都是触动世界的涟漪。”

□欢子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