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图片新闻 正文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衣食无忧不是目标 “要让所有农民都感到满满幸福”

2019-04-09 00:00:00 智能朗读: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遍地开花

特色农业发展模式遍地开花

产业发展助推农户脱贫

产业发展助推农户脱贫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从榆中北山老农民的新身份到永登东山的新型特色养殖业,70年来兰州市的农村生活究竟有多少变化?事关所有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怎样的改变?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小康建设进入倒计时的关键节点,我们走进乡村,听听山区农民、乡村干部的心里话。

    一个老支书眼中的农村变化“三级跳”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正是一年中农村最忙碌的时候。4月3日,榆中县龙泉乡水泉湾村,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恩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给农民分发地膜。陈德恩说这是脱贫攻坚以来每年春播时的规定动作。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工作全面推进,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在榆中县遍地开花。地处榆中南部山区的水泉湾村,2018年被评为产业发展红旗村,已经形成了以特色种养殖为主导的产业链,全村有一半以上的耕地为当地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饲草,以水泉湾为商标的特色土鸡土羊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谈起这些年农村的变化,已经担任村干部近40年的陈德恩有着特别深的感触:“我感觉最明显的有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从解放后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制到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发展的第一步,一下子解放了农民的思想。”陈德恩说,“家庭承包责任制最主要的功绩就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个节点应该是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时候。中国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一下子就取消了,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陈德恩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干部最怕的事情就是每年收农业税,催收农村三项提留、交公粮的场景也是那个年代乡村干部最难忘的记忆。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次重要调整。“这以后不仅取消了农业税,粮食直补、土地直补等各种惠农政策也陆续来到,乡村干部的工作也好做了。”

    “第三个节点应该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行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农村面貌改变最大、农民受益最多的几年,可以这样说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陈德恩以水泉湾村为例粗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社道路全部修通、自来水管道入户、村委会办公大楼、村民文化广场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程以及社会力量帮扶等,从2013年开始,6年多时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对于水泉湾这样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来说,这是改变历史的6年。”陈德恩说。

    产业助推脱贫大计“爷爷”辈农民的新身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9年3月1日,农历正月二十五,马天义就开始上班了。53岁的马天义是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农民,他上班的地点就在村里,每天的工作是为驻村企业采摘艾叶,8时上班,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6时下班,工作8小时,每天挣80块钱。在黄蒿湾村委会旁边的加工点上,和马天义一样每天为百草企业打工的农民有30多人,这些人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也都50出头了。这些“爷爷”辈的农民现在都有一个很洋气的名号——甘肃百草集团北山产区工人,从农民到产区工人,北山农民身份置换背后浓缩着的是一幅当地产业发展的全景图。

    2017年岁末,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全力协调下,甘肃百草集团正式进驻黄蒿湾村,企业规划在未来10年内流转全村1万亩梯田发展高原艾草,把黄蒿湾打造成国内最大的高原艾草产业基地,以园区化的模式逐年推进产业规模,并建成标准化的生产线。2018年,经过一年试种,南艾北引项目成功落地,园区规划稳步推进,不仅完成了千亩土地的流转,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打工的机会,半年多时间工资性支出近50万元。“我去年在百草打工8个多月,年底一算收入超过了2万块钱,这比去外面打工划算多了。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企业,有这么好的机遇,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马天义说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里,也不耽搁自家地里的农活,这是村里所有人的福气。

    黄蒿湾村百草万亩产业园在给黄蒿湾村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一年多来入户对接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的兰州日报社帮扶干部们省了不少心。“‘一户一策’最主要的就是要彻底摸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贫困户找到致富门道。百草产业园作为一个整村发展规划,惠及每一家农户,既解决了土地流转问题,又给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务工渠道和机会,一下子就把‘一户一策’帮扶工作落到了最实处。”榆中县中连川乡党委书记水生虎说:“衣食无忧不是目标,要让所有农民都能感受到幸福满满。”

    实现小康梦农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多年来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今年49岁的唐立栋是龙泉寺镇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沉稳干练,年轻时出外闯荡。回村担任村党支书记后,为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把前些年赚的辛苦钱全部投入进来,成立了东山驴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入股。

    村干部领头干,老百姓就放心,他们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唐立栋告诉记者,2018年,仅入股村民分红总额就有70多万元,通过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困难户找到了致富门道。“产业规模扩大了,会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也会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今年我们要建一条标准化的肉驴屠宰、加工生产线,做好产品的精细化品种,延长产业链,让我们的东山驴系列产品走得更远。”唐立栋说。

    龙泉寺镇党委书记陈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也好,但也需要科学、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几十年农村改革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农民才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而做大农业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受益,让老百姓得到最大实惠。对于已经实现脱贫目标的广大农村来说,这才是第一步,实现小康梦,农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瞿学忠文/图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