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黄河之滨也很美 正文

我们共同努力 让黄河之滨更美 ——本报记者专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健

2019-12-10 00:00:00 智能朗读:

马健

马健

马健作品

马健作品 水车余辉相映

马健作品

马健作品 落日余晖

大赛征稿启事

大赛征稿启事

摄影大赛投稿

摄影大赛投稿

    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协办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晚报》派出记者专访省内外著名摄影艺术家、画家、书法家、作家等相关行业大师级人物,邀请他们谈创作体验和方法,对参赛作者创作出精品佳作提建议、指方向。今天,本报记者专访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马健。作为兰州市最早从事专业人像及婚纱摄影的摄影家之一,马健眼中的黄河之滨——兰州总是与人和经济密不可分。

    1 因为水质好喜欢上了兰州

    1988年,马健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原西北民族学院),从此他与这座黄河之滨的城市——兰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大学时代起,马健给学校宣传部一位负责校刊的老师当助理,走上了摄影创作之路,并且如醉如痴。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马健留校进入学校宣传部工作。每次经过学校操场,他都能远远望见东方红广场的主席台,那时他觉得眼前的这座城市挺好。

    在青海长大的马健说,他很清楚地记得儿时,父母经常给他一只改锥,用来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由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太高,壶壁上总会沉积着大量的水垢,甚至导致很难将水烧开。但是到兰州后发现这里的水质要好很多,也许就是因为这里的水,他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2 《兰州晚报》给了他创作的信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州晚报》刊登了马健的一张照片,就是这张照片给了他信心,再后来成为报社的特约记者。接下来短短几年的时间,马健发表和获奖的照片达到200多幅。

    1996年,马健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头也不回地扎进商海,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黄河剧场的橱窗里醒目的艺术人像照片和“马健摄影”4个大字让过往的路人为之侧目。好在从那时起,兰州人也坐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缓缓起步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日益凸显。“马健摄影”变成了“马健·伊尔婚纱摄影”,影楼的主业也从艺术人像转为婚纱摄影。马健说:“婚纱摄影比人像摄影挣钱,最关键的还是人们有需求,也有消费能力。”

    3 见证了兰州30年的变化

    时至今日,马健已经在兰州生活了整整30年,用他的话说,这30年刚好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30年,兰州的变化历历在目。

    他清楚地记得上学时往来于西宁和兰州之间的火车,那时两地之间最快的列车也得4个小时。特别在冬季,每当列车进入西固区,就能感受到一只无形的“锅盖”将整个城市笼罩在其中。出一趟门鼻孔里都是黑色,空气污染是冬季的常态。夜晚走在市区里,看着车灯在雾霾中射出的一条条光柱,心里只能期望冬季赶紧过去。至于冬季的蓝天,也只有寄希望于寒流一次一次地光顾。

    如今,兰州市冬季防治大气污染成效显著。马健说,甩掉冬天的“黑锅盖”的确是他没有想到的。如今黄河两岸的百里风情线已不再是之前的乱石滩,站在西北民大的操场满眼高楼林立,东方红广场早已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点点滴滴铸就了今天的黄河之滨。黄河两岸的游园不断增加,为摄影提供了更多外景拍摄场地。

    随着马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马健也从一个个体户成长为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公司业务范围从婚纱摄影拓展到了文化、视觉领域,包括兰州地铁的一些视觉元素以及小街巷改造都有他洒下的汗水。用他的话说,在兰州的这30年,是兰州发展的30年,也是自己成长的30年。他希望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让兰州黄河之滨变得更美。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霖

    征稿启事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是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是文化厚重的黄河之都。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视察,赞誉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这句话极大增强了兰州人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为全方位集中展示黄河兰州段的地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即日起,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协办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拉开帷幕,请扫描二维码了解具体征集内容。(摄影作品投稿平台网址http://www.lzbs.com.cn/2019/sys/)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