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吴水发 一缕墨香沁此生

2022-05-12 08:37:46 智能朗读:

吴水发

《沁园春·雪》

《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六盘山》

《白居易-琵琶行》

《七律·长征》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深入群众 不尚空谈》

《临毛书法作品百首集》画册页面

■人物简介

吴水发,笔名吾言。1936年出生于江西省崇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次入军校学习,大专学历。举办过全省老干部10人书法联展,得过全国金银奖和全省民政系统二、三等奖。被授予《中国当代德艺具佳书法艺术家》光荣称号。创作出版了《心系红土地》长篇小说、《老朽闲赋集》短篇小说杂文集,还有书法方面《吴水发·吾言临毛泽东诗词书法百首集》等5部著作共计60余万字。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甘肃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书画协会顾问,甘肃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

吴水发,1936年出生于江西省农村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那个年代里极少数能从自身悟出文化知识重要性的人,为此还将不满10岁的儿子送到了3公里外的秋溪中心小学做寄宿生。父亲还送给他一本残缺不全的柳公权楷书碑帖,要他每天练习书写。

吴水发深知读书不易,因此不仅学习十分刻苦用功,每天还坚持临写一幅柳体楷书,而每次的文化课考试他也是名列榜首。春节时,不少村上、镇上的农家、商家都会找他写春联,还亲切的称他为“小秀才”。

1951年,吴水发考取了江西省立抚州师范学校四年制班。那时的师范学校没有书法课,他便同班上5个喜爱书法的同学一同商议,在教室内的墙壁上开辟了四平米的书法园地。这个小栏目获得了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之后便一月一期不间断的进行了展示,而每人也只需按时写一至两幅不同的作品便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稿。后来,无论是整体的设计还是主题的选择,都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不时还会有其他班级的同学兴致勃勃的前来参观。

1954年底吴水发参军入伍,选择了为国防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期间在军区机关也曾利用闲余时间抽空练习书法。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持续下来,但终归还是在他心底保留下来了一缕淡雅却绵长的墨香。直到上世纪末,吴水发又走进了甘肃省老年大学进行“充电”,在停笔50年后又重返了久违的书法园地,终究是圆了自己怀揣多年的梦想。

3年时间里,他不仅进修了书法、文学创作等有关课程,细细聆听了省内许多书坛名家的授课,还信心满满地参加了省书协举办的书法提高班,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了专家名师的现场指导,每节课都令他受益匪浅。

平日里,亲密无间的家庭成员也都深晓他争分夺秒再续书法人生的坚定和执着,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和理解。日复一日,他博览群书、勤习书法,笔涉二王、柳、颜,怀素、张旭、孙过庭、郑板桥、于佑任等诸多古今名家的书法范本,并在潜心创作中博采众长。

“尤其是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千古独步的诗词作品里,不仅句句诵来气宇非凡,书法上更是呈现出丰富的气韵与变化,流露出笔实墨浓的不凡韵味。”吴水发告诉记者:“这些作品用笔夸张,时而跨行跨句、无拘无束,时而随意挥洒、灵动峻拔,时而笔走龙蛇、气吞山河,彰显出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吸引我如痴如狂地扎进了毛体书法践行中。”

在多年前的甘肃省老干部书画协会举办的书画展览上,吴水发和甘肃省文史馆原馆长王仲保相识,那时吴水发是书画协会的顾问。之后二人又在甘肃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每次的书画活动时多次见面,两人都是名誉院长,接触也是愈发多了起来,相互之间也是愈发的加深了了解。

2020年7月,吴水发准备出一部毛体书法集,特邀王仲保写一篇《序》。王仲保虽然一口答应,但心里想着等用到这篇《序》估计得半年以后,因为此前就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水发曾因公受伤身体留有残疾,每天书写时间不宜过长。未料到3个月后,吴水发便将《吴水发临毛泽东诗词书法百首集》清样亲自送到王仲保的手上。

“这件事说明,他的创作其实早已开始。”王仲保感慨万千地说:“我反复阅读,细细欣赏,使我对他的毛体书法作品更加惊讶不已,为他的书法进步刮目相看。我在思绪中努力的探索了他的书法艺术足迹,愈发感悟其书法艺术道路上那份坚定执着,也欣赏其不懈努力所取得的艺术成果。品其人生道路之艰辛不易更是思绪联翩,深感其丰硕艺术成果背后的坚守不易,其中艰辛想必只有亲历者方能自知。”

吴水发也感慨地说:“书言志,亦有情。毛体书法蕴含的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理论家以及书法家和诗人凝练一生的气质与感受,其每一幅诗词书法作品都蕴含了宏大志向,以及沛乎天地的激情。”

作为深受其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军旅书法家、作家,吴水发是怀着无比崇敬的信念与激情来临创出版毛泽东诗词书法百首集的。而这时的他,已是耄耋之年的八十五岁老者,其困难可想而知。

“当然,也曾有军旅书法家深知毛体书法难学,建议我调整方向。”他由衷地告诉记者:“但我一想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便产生了‘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于是便怀着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信念,终于使‘百首集’带着墨香问世。”

书欲成,则必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米芾也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皆忘,乃入妙。”其意是说,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兴趣爱好,心志专一,乃可达到精妙入神的境界。

“吴水发少年学书,便摹名家之贴,为他后来书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仲保评价说:“退休之后他走进老年大学,在书法百花园里对毛体书法情有独钟,尤其是对那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词及诗词书法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崇拜。特别是,他在书法创作中更是将自己的敬爱之情融入到了毛体书法艺术之中。多年来,他始终追求着那种精妙入神的境界,期间还尽可能多地收集毛体诗词书法字贴并反复临摹领会,既学习感悟着诗词中的伟大革命情怀和胸襟气魄,又不断反复锤炼着自己对毛体书法的章法、笔法和结字的体会,尤其是对一些代表作品更是细细品味欣赏其‘精’‘气’‘神’,终于使半路出道的他在书法生涯后期进入佳境。”

“书有神,亦有格。所谓神、格者,神采灵魂,格调风范之意也。”他说:“《吴水发临毛泽东诗词书法百首集》内容十分丰富,刊出的作品也是篇篇独到。《沁园春·雪》纵逸放笔,气势奔放雄健,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七律·长征》用笔圆润细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字体奇大奇小,用笔奇轻奇重,笔画粗细相间,枯润交替,既写实又写意,书写情绪波澜起伏,大开大合,直到高潮;中堂《实事求是,力戒空谈》,浓墨重笔,颇有抓铁有痕的雄浑气势。”

“这些作品都是毛体书法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书作,其完美程度称为极品都不为过。”王仲保认为:“吴水发先生专攻毛体书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于他从‘精’‘气’‘神’上学习到的精髓,很快帮助他找到了学习的正确路径,进而便使其笔下作品愈发神采飞扬。尤其是那些独具风格的百首诗词书法作品,在吴水发的临写下再次跃然纸上,笔墨飞扬之中不仅形神兼备,细细品味更是继承了真迹的风采。”

“如今的吴水发,可以说已深谙毛体书法艺术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他说:“在临创毛体书法集作品中,不仅气韵之间颇有意趣,且提笔运笔中大胆流畅,用笔控锋更是相当熟练,方笔、圆笔兼施,正锋侧锋相依。还有那墨色也是干湿枯润,相互得宜。结字造型更是想象丰富,形象生动,章法布白十分美观,颇具毛体韵味。”

“吴水发先生努力追摹的毛体书法作品风格多样、行草兼备。”他还认为:“这些作品有的遒劲刚健,有的圆润流畅,有的纵逸奔放,有的严整秀丽,既大气磅礴又婉约妩媚,使人阅后爽心悦目、启智增慧。可以说其成绩十分显著。”

王仲保感慨地告诉记者:“毛体书法的格调高雅常人难以企及,而吴先生临习书法的形神兼备更是实属不易。但坦然说,吴先生离开毛体法贴其用笔、结字、章法就略显不足。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说‘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露矣。’艺林追梦,艺无止境。回顾吴水发先生临习毛泽东书法艺术历程,迎难而上,克尽艰辛,真可谓:黄河岸边一苍松,历经霜雪仍从容。但愿挥毫香翰墨,再登书苑更高峰。”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