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隋建明 丹青佳作绘就西部乡愁

2022-02-17 08:42:43 智能朗读:

《祁连印象·风》
《喀什印象》
《灵 光》
《高原之子》
《青海青》
《进 城》
《馕》
《西风》
《祁连印象·院》
《山村残雪》
《祁连印象·冬》

■人物简介

隋建明,祖籍山东省寿光。1985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89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2005年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画院院聘画家。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油画教学与创作。

多幅油画作品参加国家及省级展览并获奖,并被美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隋建明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他下过乡插过队,还在高原当过兵,之后回城务工又考入大学,毕业之后在杂志社从事着美术编辑工作。之后,又回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学。当然,这一系列人生经历,加上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最终沉淀出了他独特而深厚的艺术人生。

“特殊的社会环境必然会留下难忘的人生岁月。”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曾这样感慨地说。

1979年,隋建明在青海参军,偶然间看到了战友墙头挂着一张静物素描画,这一眼望去他便不由自主的出了神。回过劲来以后,他便在细细品味一番后,坚定了学习绘画的决心。

在随后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边训练,一边写生,这段军旅生涯也滋养着他的艺术创作,而潜心创作又在不断升华着他的人生。可以说,隋建明也是从此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训练之余,他进入田间地头取景、选材,并将收获的体会与灵感一次次融入自己的绘画当中。

直到今天,他还能追寻着记忆的脚步,在一次次重温岁月中挖掘内心深处的珍贵回忆。如他创作的作品《静物》,以两个军用水壶为画面主体,衬以黄白相间富有质感的桌布,画面利用这两件极具年代特征的物件,真实、形象地再现了人们熟悉的旧日岁月,折射出画家温暖、细腻的怀旧情怀。这幅作品也纪念了他当兵生涯中一段特殊的青春岁月,反映出他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体验和艺术感悟,形成了他绘画艺术语言的真实与纯粹性。

隋建明在绘画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始终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见解。他的油画创作热衷于表现西部特殊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地貌,尤其对西部地区的山川树木和一些独有的植物——红柳、胡杨、沙枣树都进行过深度刻画。

如作品《灵光》中,他对画面下方星星点点的红柳进行了艺术的描绘,那是对其充满情感的意象表达,不仅生动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并以此衬托出画面中山石的空旷与辽阔的壮丽景象。又如作品《胡杨》中,通过对胡杨根部苍劲古朴的描绘,赞颂了胡杨坚韧不拔的品格特征,也折射出广阔西部豪迈、粗旷的自然环境,堪称是一曲顽强不息的生命赞歌。

此外,他对藏区题材的关注也尤为突出,创作了一系列表现西部地区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艺术作品。如作品《高原之子》,画面中表现的是藏区小男孩眺望远方,身后是纵深无际的山脉,作品营造出高海拔地区雄伟辽阔的自然风景和人物独有的精神面貌,从而生动呈现出高原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

隋建明还多次进入新疆地区走访写生,期间创作的作品也多表现了边疆人物和自然风景,深刻表达了画家对边疆生活真挚的感悟和热爱。他一边生动细腻地刻画着当地人物,一边淋漓尽致的渲染着自然风光,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美好憧憬。同时,他的绘画作品还蕴含着一种十分热切的感情,尤其是那些表达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的画作,通过巧妙结合油画的光影关系,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与周围的景物生动融合,刻画出一种令人欢欣雀跃的热烈画面,抒发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例如作品《幸福》、《馕》,也是彰显出隋建明对少数民族人物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深度刻画,呈现出最质朴真实的生活状态。此外,作品《库车风景》、《哈纳斯写生》两幅风景作品也是风格迥异。前者表现了粗犷、豪迈的边疆风景,雄厚壮丽的山石奇景,呈现出边疆独有的风景特色。后者则呈现了秀丽、柔和的风景,以一种含蓄、空灵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哈纳斯地貌的感受,也体现了作者在油画艺术创作方面十分娴熟的多元表达。

“我绘画创作受到了罗马尼亚艺术家的影响,进而形成了结构与线之间交叉运用的方法,并完全体现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近年来,隋建明在自己的油画技法上又实现了明显的创新和突破,在绘画中突出笔意的书写性,形成了笔墨书写与油画块面之间的相互借鉴。

同时,他还巧妙地将书法的用笔特点“以书入画”,结合西方油画的绘画技法,来刻画他熟悉的生活和风景,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绘画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如作品《青海青》便是他创新绘画技法的代表之作。

画面刻画的是青海湖附近的风光景象,画中一位藏族妇女正弯腰劳动。妇女位于画面左侧,人物胳膊与腰部的衣纹褶皱便突出了油画创作的写实性,将人物衣纹刻画的自然、真实生动;画面中妇女弯腰清洗器皿,简单的器皿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周围还有零星的动物,如马匹装饰着画面,赋予画面真实的生活场景。画家还运用色彩与光线的关系,生动呈现了青海湖一带的自然风光,那湖水的蔚蓝和天空淡蓝完美的融为一体。还有绿色的草原和妇女身着蓝绿色的上衣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一味的追求绘画风格并不理智,作者内在素养的修炼和技法的纯熟更为重要。”隋建明告诉记者:“我还将不断去尝试新的绘画事物,并将不断体会与新技法的融合,力求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能不断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模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教师,隋建明教学严谨认真,常常和学生一起写生创作,他主张要先学习写实的技巧和功力,为展开艺术表现奠定良好的基础。”西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甘肃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田卫戈评价说:“他自己也是不断深挖传统,对各种绘画表现手法进行研究,兼容多种技巧开展创作实践。他对学院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力求贯通基础教学和创作表现两个方面,特别强调生活的感受。作为画家,他在教学工作之余,几乎都和油画分不开。一有时间,他更愿意走出工作室、走出学院,不断地探索追寻艺术的直接表现力——他走向草原、走进田野、走过村庄,为的是找到他心中向往的更加自由的‘艺术空间’。”

“在隋建明的油画里,有不懈的激情和持久的表现力。”他认为:“隋建明从学院走向乡土,并不是轻松的猎奇,而是一种内在观念的指向,是画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呈现。相对于课堂中的局限,在户外的旷野中,艺术表现就更加具有实验性和随意性。所谓写生,就是书写一种新的感受和新的表达,发现直接的视觉新鲜,突破惯性的笔墨话语,点燃意想不到的情绪。隋建明对西部的乡土风情更有兴趣,他视西北的自然景观和生活风情为一体,竭力挖掘具有人文气息的乡土文化,他的画渗透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挚爱和深情表达。”

田卫戈说:“在我看来,隋建明的油画作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对西部现实的率真表达,他以写实手法表现西部的民俗生活,其代表作品为《馕》、《幸福》、《吉祥之路》、《青海青》等,前两幅作品是他在新疆和田农村采风的直接感受,后两幅作品则是甘南扎尕那牧区艺术实践的成果。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画家很自然的将写生中的现场感知融入后期的创作,从形象到语言都散发着原始的乡土味,客观呈现中突出了心灵介入体验。而《进城》则更好的反映出时代和地域的特征,我们似乎能想象到这群老乡下了‘三马子’就会一边抖落着衣服上的尘土,一边用地道的家乡话向你问好,画面中这条还没有铺上柏油的土路,既是走向未来的艰辛,更是留恋过去的乡愁。”

“另一类作品则反映出他对西部历史的畅想,以《古城夕照》、《驰》、《灵光》、《祁连印象》等作品为主,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手法,更加主观的表达出对西部的人文思考。”他认为:“这是一些以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为主体的风景创作,但无一例外,作者都是有实地的感受和积累。在创作过程中,则更多的加入了文化审美导向,把西部原始、荒芜乃至浑厚、悠远的意境,沉淀在画面里,以此来讴歌西部的苍凉和希冀。隋建明曾在大漠深处入伍参军,从部队的战士到学院的教授,他感知到的西部本身就是奇幻和多彩的。”

“西部的内涵是开放的,西部的性情是善美的。西部既有雄强和刚劲的一面,也有寂寥和枯涩的另一面。”田卫戈由衷地表示:“西部的多样形态还远远没有被充分表达,隔靴搔痒和远望猎奇的艺术不能触及到西部的真性情,西部的乡土文化还需要根植西部的艺术家自己来书写。隋建明以独特的视角将自己长期乡土行走的历程沉淀梳理,以学院练就的坚实功底和表现能力用油画的语言呈现出来,这就是西部最具真情实感的一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