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杨光炜 以全新艺术形式致敬传统文化

2021-09-23 08:34:53 智能朗读:

《说法图》
《新媒体水墨扇面之涅槃重生》
《吉祥九重天》
《团扇》
《团扇·吉祥中国系列 一》
《团扇·吉祥中国系列二》
《新媒体水墨之吉祥中国系列一》
《新媒体水墨之吉祥中国系列二》
《新媒体水墨之时尚文化一》
《新媒体水墨之时尚文化二》

当今的艺术形式多样,百家争鸣。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时代,随着人们掌握数字化水平程度的加深,世界随之而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所熟悉的水墨艺术也开始通过影像的呈现形式开始了数字化的变革,成为了中国传统水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技术创新,也被人称之为“新媒体水墨艺术”。

顾名思义,“新媒体水墨艺术”就是将现代媒体技术和传统中国水墨画相融的全新艺术形式,以数码技术为核心,应用设计软件及手绘板工具,作品的形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体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借鉴彩墨画与不同水墨浓淡(黑、白、灰)层次,参考国画、敦煌壁画等传统绘画形式与留白手法,制作出具有空间感、飘逸感、色彩感的“东方墨韵”。而杨光炜便是该领域中一位十分优秀的创作者、坚守者、尝试者。

实际上,作为新媒体水墨画这个全新艺术领域的引领者,杨光炜的作品从不缺少质疑声,但在他心里始终坚守着一份对新兴艺术发展的执念,任何妄言与评判都无法带来丝毫的动摇。

“艺术的载体本身就是取决于材料,所以材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样貌。”杨光炜认为:“历史上,任何一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几乎都与其采用的材料有关。原始社会是陶器,商周时代有青铜器,汉代则是画像石、画像砖。材料的不同,对艺术的风格特点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数字水墨作品之所以呈现出真实细腻、意味无穷的写意水墨效果,就是因为现代数字技术也能淋漓尽致地呈现东方笔墨中的文化意趣,丝毫不逊色与传统作品的含蓄深沉。”他说:“在数字虚拟模仿中,也能将墨色的浓淡、干湿、黑白变化表现出来,同样借用了水墨符号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水墨画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都有发展。传统的水墨画在南朝谢赫的《画品》中品论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这六法是中国绘画创作与欣赏的重要原则,其中“气韵生动”在六法中居首位,而数字水墨也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

“虽然我一直追求着新奇的创意和独到的想法,但守护传统也是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坚持。”杨光炜告诉记者:“越是对西方艺术深入了解,就越对民族元素痴迷;越是追求现代技术,就越对传承赋予更多可能。当技术发展到足够以假乱真的时代,传统也可以尝试全新的发展和创作道路。”

“新媒体技术与水墨的结合首先成就的是一种突破性。”他说:“总而言之,无论是哪条路,我们都应该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不断寻找、尝试不同的艺术传承形式。所以我认为,新媒体水墨也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但未来也更有可能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方式。”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以工作室划分,几个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在跨学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维度的知识,创意灵感自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对于指导学生,我始终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因为坚持独立思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杨光炜由衷地说:“我们教师只是不同研究领域的引路人,要不断去提供不同的视角,但还是要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兴趣和思想,进而去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重复。”

“不要管别人,不是老师怎么做你就要怎么做。”这是杨光炜总爱说的一句话。而他自己,也正因为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发展的创新精神,所以才年复一年的心怀敬畏之心,谦虚的不断学习,这或许应该是艺术家所需要保持的最好状态。

“别具匠心、独树一帜的新媒体水墨画,将会在未来释放出独特的光芒,我希望所有都拭目以待。”杨光炜笑着说,也许在他心里,总是会心系艺术未来去仰望星空,这实际上源于他心中对传统文化深切的热爱,而脚踏实地、不遗余力的创作与实践才是他实现艺术梦想的途径。

当今的社会,中国的艺术家都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应用不同的材料、新的形式和方法来创新国粹, 使中国传统文化紧跟上时代的脚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东方墨韵”。

杨光炜的“新媒体水墨”系列,便是以敦煌壁画为设计原型、以中国水墨元素为形态,用手绘板与电脑制作,把“水墨”作为一种“媒材”置于作品中,将现代与传统元素融合,给观赏者带来别样的新奇观感。

在现代的设计背景下,他借助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依靠数码技术的处理方式,使传统水墨与数码艺术实现了交融式的对话,使传统与数码艺术以全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是传统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也是青年一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延续。

杨光炜认为:“实际上,这是全新的水墨创作思想和方法,不是简单的用新媒体技术去取代毛笔、墨汁,而是用新的工具去不断探索水墨艺术的新形态,进而丰富人们的视觉审美。而且,这些新水墨艺术依旧还是以水、墨、宣纸等材料作为表达的承载物体,依旧在水墨艺术的领域之内。”

“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髓,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陈旧的糟糠。”他说:“在借鉴国外先进设备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要立足于本土,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创新水墨的实验方式和方法,创新材料的视觉性与多样性,满足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使水墨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得到国内外大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他说:“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是我们必须走的第一步;培养优秀的团队和形成结构合理的分工,是我们必须走的第二步;成熟的管理经验和适应市场的运营模式,是我们必须走的第三步;稳固的营销团队和稳定的市场环境,是我们必须走的第四步。”

“新媒体水墨图像一步一景,每个人都能看到不同的理解和形象。”杨光炜认为:“从绘画心理学来看,可以达到安慰和治愈心理的作用。新媒体水墨整体与局部的图像相互独立。相由心生,变幻万象。”

近年来,他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由于国内设计类教学工作中,使用的设计软件总是比美国晚一个版本,抱憾于技术限制的同时也萌发了他自主完善软件的想法,并开始尝试将其落实到实处。他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建立具有敦煌元素的笔刷库,比如群山,比如飞天;另一个就是把已经做出的人物和场景变成故事。

按照杨光炜的构想,在黑白灰三色运用成熟后会加入水墨重彩,届时人们将看到饱含民族精神的新媒体水墨动画。近几年来,杨光炜带领学生将敦煌的典型图样融于新媒体水墨作品中。从眼前来说,这项技术既可以通过热转印和丝网印刷技术做成工艺品,也可以用高仿真宣纸制成卷轴画。

但他看重的,并不是简单将图案复制印刷,建立敦煌元素笔刷库的意识远不止于此。图样、人物、场景可任意应用在设计中,APP、UI乃至以后更新的领域都可以作为创意的载体,将敦煌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这才是杨光炜想让大家看到的。

他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也是水墨画中黑白变化的灵魂舞者。在现代的设计背景下借助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依靠数码技术的处理方式,使传统水墨与数码艺术对话,使传统与数码艺术交织,是传统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也是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责任与担当。”

■ 人物简介

杨光炜,1984年3月出生,青年艺术家,新媒体水墨画艺术家,高等院校设计专业名师。主要从事自然水墨形态在新媒体敦煌水墨作品中的创作与研究。

任教于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基础系,现任甘肃新媒体艺术学会理事,兰州鉴定技术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甘肃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设计家协会理事,中外美术研究院理事与中国创意同盟网会员。

新媒体水墨作品收录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育》,作品参加多个展览,指导学生参加市、省、国家各级与艺术和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