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话剧表演让我体验不同人生 ——访表演艺术家潘方

2021-08-26 08:39:53 智能朗读:

《大豆谣》排练时为小演员讲戏
儿童剧《大豆谣》饰演王洛宾
话剧《信天游》饰演大叔
话剧《党代表》饰演反一号藏族管家
网络剧《福贵的一天》饰演福贵

潘 方,61岁。1974年考入甘肃省平凉地区文工团,并在该团工作13年,期间出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曙光》《假如我是真的》《白莲花传奇》《杏子黄了的时候》等。1987年调干入伍到原兰州军区话剧团,参演话剧《生命的旋律》《吼叫水》,分获全军表演一等奖。参演话剧小品《赤水河边》,获全国小品大赛唯一一个表演奖,荣获个人二等功。在原兰州军区话剧团(后改名为兰州军区文工团)服役31年中,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并多次受到表彰。此外,还参演了电影《丢羊》《姐妹》《沂蒙老兵》《哑腔》和电视剧《格萨尔王》《千里雷声万里闪》《女战俘》《留在苍茫大地》《欢天喜地周三强》《红果果金蛋蛋》等多部作品。2018年退休后参演儿童剧《大豆谣》、微电影《花椒红了》《杨阿姨的手机》等。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在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中,潘方饰演了西部歌王王洛宾,当他在舞台上演唱《大豆谣》时,连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听了后都说:“你的声音很像我父亲。”而潘方饰演的王洛宾,也成了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的亮点之一。为何能如此生动地演绎王洛宾,潘方说:“《大豆谣》给了我创作、表演的空间,这使我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个角色又让我体验了不同的人生。”

潘方出生在兰州,11岁那年跟着身为医生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去了平凉。在平凉读书时,潘方进入了学校的宣传队,谁也没有想到这成了他走上表演艺术之路的一个契机。“1974年平凉地区文工团到我所在的中学招收学员,在学校宣传队的我被老师看中,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考核,我被招入了平凉地区文工团,一干就是13年。”进入文工团后,潘方每天不是练功就是参加各种演出,歌剧、话剧、舞剧、陇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曙光》《假如我是真的》《白莲花传奇》《杏子黄了的时候》等等。即使现在,19岁时在《杏子黄了的时候》饰演的爷爷,仍是他最难忘的角色之一。“17岁时我就饰演过一个老人的角色,所以在《杏子黄了的时候》中扮演爷爷的时候,我更加有心得了。记得甘肃省话剧院的赵祖国来兰州军区话剧团给学员们上课时,还告诉学员说‘你们的教导员潘方,19岁就演了一个老年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潘方回忆说。

之后,潘方父母回到了兰州工作,而他也有了回兰州的想法,为此他还考过当时的甘肃省话剧团和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198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原兰州军区话剧团要排演话剧《生命的旋律》,而潘方也因此留在了原兰州军区话剧团。潘方告诉记者:“当时部队刚经过裁军,演职人员缺乏,我经人介绍参加了这部话剧的排演,而且我演的角色在汇演中还获了奖。汇演结束后,这部戏要下部队演出,兰州军区话剧团就将我调干入伍,由此我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军人,而这一干就是31年。”

部队文工团有一个基本的职能,就是“为兵服务”,每年都有很多的演出任务,而在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工作的31年里,他几乎把西北五省走了个遍。潘方告诉记者:“我们每年都要下部队演出,甚至给一个人的哨位进行过演出。我上过海拔最高的山是慕士塔格峰,当时是为了拍电视剧《倚剑昆仑》,导演想寻找一处大冰柱子当背景,天快黑时也没能找到一处理想的地方,雪山上的太阳落得很快,我们只能迅速拍完这个镜头下山了。爬这样高海拔的雪山真是很累很累,爬到一定高度时,面前十多米一个小坡,就是上不去。这样的经历是非常多的,沙漠、戈壁、雪山等等那个时候真是很辛苦。”

作为演员,辛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作为军人,这份辛苦他们则是心甘情愿。潘方说:“部队里有句话‘一名战士能在高山哨所待上两年,就是奉献。’战士们常年驻守哨所非常孤独,见到我们时,他们又羞涩又热情。我们到哨所给战士演出,当看到战士们黝黑的脸、满是伤痕的皮肤时真得非常心疼,那时的我们已经完全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根本感觉不到什么辛苦不辛苦,就想着能给战士多演一个节目,必须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

初中毕业,潘方就走上了表演的艺术之路直到今天。采访中他多次感慨地说:“我的起点太低了,要知道,好演员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但潘方绝对是个爱学习的人,1980年他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而当年兰州进入决赛的五个人中就有他,但因为身高的影响他没能考上。之后,他更是多次报考艺术学院,为了弥补文化课的短板,他自己买书刻苦自学,别人数年的学习内容,他一两年就学完了,最终圆了他的学习梦。“现在想想,那几年考试的经历,对我后来艺术上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戏剧理论的提升,让我一个初中毕业的人变得有文化了。”潘方说。

“小品、电影、电视剧,虽然我都演过,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位话剧演员,因为我非常喜欢话剧。而话剧演员,如果没有文化,对剧本的理解、对人物的理解、对于社会的认知都会造成影响。你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一定是带有自身的文化内涵、艺术修养等等在里面的。人们常说100个人演哈姆雷特就是100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因为每一个演员,他身上所蕴含的素质和演员本身的文化素养,都能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当一个演员投身到这些作品的创作当中,如果没有文化,理解不了这个作品或是人物,就没有办法进行演绎,而如果一个演员没有文化,‘演员要向生活学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你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向生活学习。”潘方说。因此,原兰州军区文工团在招生时,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高中毕业,学员有了文化基础,这是学习的基本条件。

“演员”,潘方认为这是一个天才的职业。他告诉记者:“如《大豆谣》中小罗力立的扮演者孔一涵,在表演方面她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但在舞台上她的松弛、她的灵性,那是学不来的,老师也是教不来的。”潘方曾做过近一年的业务办公室主任,而他不当业务办公室主任的理由就是:“我到现在,我才渐渐地会演点戏了。”这个“会”字,潘方悟了多年,其真谛就是在表演中他有了主观上的创作意识,不再是干巴巴地去表演,而是真正地去演绎。潘方告诉记者:“我跟当时的政委说想回话剧队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之前演戏都是懵懂的,导演让怎么演就怎么演,但那不是自我创作的过程。想回话剧队,是因为我真正有了自我创作的欲望,而且我知道我在创作。最近我接了一部微电影,我拿到剧本后就在剧本上开始进行标注,并打算去跟导演说,我觉得这句台词该怎么说,这个地方该怎么演,把我的创作意识、对生活的认识、对剧本的认识、对人物的认识融进我的角色创作之中去。有些天赋好的演员,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而我在这个方面悟的相对较迟,但好在我悟到了。”

潘方告诉记者他这一辈子有两个爱好,一个是爱演戏,一个是爱喝酒。退休后,他在艺术之路上依然“刹不住车”,出演了《大豆谣》等多部话剧和影视作品。而且从不跟摄制组谈价钱,因为酬劳多少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演戏。潘方说:“我感觉拍戏与退休不退休没有什么关系,唯一的不同是我的时间自由了。我就是爱演戏,愿意投身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让我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生命。吸引我的并不是舞台上的鲜花、掌声,而是在创造角色的时候,可以体会或学着体会不同人物的状态、心理以及行为方式,这让我感觉到生活色彩丰富了。”

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近期特别的火爆,谈起这段演出经历时潘方说:“《大豆谣》是我第一次接触儿童剧,所以我也一直在向编剧和导演学习。我在剧中饰演王洛宾,戏份还比较重,通过一年的排演,我比以前更加了解儿童剧了,而且这个剧目给参与创作的人留下了空间,这是我感兴趣的。王洛宾,这个角色对我是一个考验,其一,王洛宾当时三十多岁,而我已经六十多了;其二,王洛宾是一个很帅气、很浪漫的人,而这方面显然不是我的优势。但这恰恰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让我想试一试怎么演王洛宾,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