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张万胜 抱朴守拙的任性书者

2021-02-25 08:38:16 智能朗读:

乐无事日有喜,饮且食寿而康
山 居
陆游《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
气和宜作雨,柏老自生香
苏轼聚远楼诗
傅山《作字示儿孙》
杜甫《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周辉《拆洗惠山泉》节选

■ 人物简介

张万胜,笔名张畹生,别署傲来馆主人。甘肃通渭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北京东交民巷艺术馆艺术总监。

作品获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陶渊明奖”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第六届中国临沂书法节最高奖及甘肃省政府“敦煌文艺奖”、定西市政府“马家窑文艺奖”等,先后入展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全国手卷书法作品展、首届“王羲之奖”“钟繇奖”“沙孟海奖”“沈延毅奖”“黄庭坚奖”等全国各类展览三十多次。出版《张万胜书法作品集》《托兴笔墨——张畹生书法作品集》等。

张万胜的书法出道较早,洞悟人生颇深,现居省城兰州,求学问道,广交师友,书艺每又有进境。谐音自己的名字,张万胜在作品落款中常署笔名畹生,使人想起《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句子。

当一个人的书法境界迈入雅静如幽兰空谷,便可以算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很高的境界了,这需艺术家有极高的书艺造诣,还要在人格修养、性情陶冶上有过人之处。张万胜为人谦和,师承古人特别是魏晋士大夫遗风,在书法上追求佛陀与禅学的淡定超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张万胜对待生活和艺术方面有很多独到的个人见解,始终能够保持独立的思考,不随世碌碌,不随人作计,以清醒而理智的头脑,看待身边的一切。

“当下书坛总有急功近利者,很多书法人甚至妄自标许、自以为是,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张万胜认为:“书法人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要以虔诚的心态对待书法,要以客观的眼光评价自我。唯有内心平和简静,方能令笔下创作出耐人寻味的佳作。”

弘一法师李叔同之禅意书法一直令诸多书法爱好者心动而神往,面对其作品,总有一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的安详静谧之感,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唐代的怀素上人以草书天下独步,但他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寒藤秋涧,字字成龙,体现的是一种动静结合之美。这一动一静,尽管感觉不同,但内在的含蕴却有共通之处。

张万胜书法对以上两者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融合。他的前期作品以怀素一路大草和魏晋风格的小楷为主,草书飞动张扬,点画精到,气势磅礴,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小楷静穆平和而不显板滞,字里行间蕴含着很多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品,都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充分表达,而不是仅从外在形式上去惊世骇俗。

到了近两年,他越来越注重含蓄和内敛的东西。因此,反映到书法上,他逐渐舍弃那些过于张扬外露的因素,把二王、颜真卿、怀素上人和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人书法当中的那些含蓄而内敛的因素自然而然充分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这种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线条凝练而不浮滑,点画精到而富于变化,章法浑融而不显板滞,气息古雅而耐人品读。可以说,张万胜对书法审美的追求越来越彰显出一种“居士风范”。

张万胜曾书佛号“无量寿佛”,四字凝重庄严,宽厚正大,似乎流露出他参悟人生,乐观处事,笑口常开,包容精进的精神状态。他的近作“花开见佛”“上善若水”等都透出一种佛法与禅境,把佛与道尝试结合。

“随着时空的转换,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和是是非非都已有了新的感受和领悟。”张万胜告诉记者:“只有抛开那些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一心悟道,脚踏实地,坚持走一条人间正道,艺术才能得以弘扬,精神才能得以愈发丰厚。”

如张万胜所言,他在书法追求方面对名利看得越来越淡,却更加注重自身修为。他把书法当做自己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终生相守,以苦为乐,化悲为喜,显得自信而坚定,豁达而从容。

张万胜各体皆能,尤其在大草、行书和楷书方面造诣独到,所作大草、行书开张大气,酣畅淋漓,小楷、大楷静穆空灵,自然有味。隶书雄强豪放、篆书古朴典雅。对各种书体、各种形式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很强的控制、驾驭和表现能力。

张万胜作书,尤其不喜跟风逐潮,而喜欢“我手写我心”。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一种宁静闲适的心境。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想在书法上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必须下苦功夫解决好用笔和结体等等技术问题。”

早年间,张万胜便为自己打下了非常坚实的临帖功底,再加上他近年来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断升华和脱胎换骨,对书法技术问题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用笔和结体的精到与准确是两个意思相近的概念,但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临写古人碑帖需要准确,但未必能达到精神气象上的精到。因此,他在创作当中二者兼顾,力求在各方面尽可能接近完美。

仔细品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张万胜的点画用笔细致入微,使丰富的细微变化在总体笔势的管领之下尽情发挥。

“书法绝不是用来炫技斗巧的,书法也不是用来迎合他人的,更不是单纯的赚钱工具。”张万胜认为:“书法应该是纯净的、素雅的、从心的。无论什么书体什么风格,最终都要归于本心,达到书者人格与精神的高度合一,达到书者思想真情的表露与释放。不得遑论舍?不舍何以得?只有深深懂得舍得之道,方能取舍自如,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近年来,张万胜已经不再热衷于以多种书体表现自我,而是在审美观念上与他的思想修为同步。修禅的感悟,使得他在形式上逐渐抛开很多,而在精神气质上丰富很多。从他近期发在微信上的作品看,他已经走向简约,走向平和,走向从容,走向淡定,返璞归真,创立自我,以个性十足的自家面目自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从书海中阅世,从人海中品书。’这大概是一种文人的习惯,文字与书法皆然。”张万胜说:“这些千古流传的书法,虽说笔墨不多,却传递了书法家的学识积累和精神世界。中国人的艺术传统,经常是‘诗书画印’一体,诗情、画意在前,对应地讲究情真、意切,不然就会出现败笔。书法当然也不例外。”

“写书法不等于练字,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功夫也就在 ‘书’外,平时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处世态度,都会有所反映到某个人的书法中。”他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写毛笔字的人很少,技术进步已经让人从书写需求中脱离出来了,向艺术方向发展。同时,在当今社会,人的发展又遇上了很多难题,人人需要与文化对话,在文化对话中发现我和成为我。书画家捡了一个很大的好处,这个“知”和“行”的过程,可以在书法探索中完成。”

“‘抱朴守拙’——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说话做事带着黄土地的味道。”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李昇明表示:“整个西北地带偏向干旱、高寒,不能做过多的幻想,家里的土地要种什么,或者与人相交,商量能做什么事,观察和思索一番后,就一锤子砸下去,中或者不中就是它了。而张万胜便是个地道的西北人,身上也有这么一股劲,任性地延伸到他的书法中,守其朴,不取其华;守其拙,不取其巧。一个人的品性是什么就是什么,走遍天下都不会发生变化,到了张万胜这里,认识其人,就可以认识其字,反之亦然。”

“‘形意结合’——倘若品味一番古诗词之美,在于形与意之间产生的丰富联想,不求唯一性,但求思无涯,看的人联想到什么,可能比作者要多得多,因为作者只是一个,读者有千百万个。”他认为:“张万胜写的字,粗看的感觉,给人‘去繁从简,避重就轻’之感,继续观摩后,却能看得出‘竹叶相错’、‘清影轻舞’之状,如是阳光照射下的竹林投影,被清风吹散了一般,形虽散而神未散。多数文人喜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能屈能伸,不怕雨打风吹,隐喻了做人的哲理。张万胜身上的文人味比较浓,不走寻常之道,把竹子文化内化之后,外延到笔迹里,成了其书法独有的意象。”

“‘顺其自然’——我们常说字如其人。”李昇明表示:“写毛笔字,外表上处处讲究下笔的一收一放,内在里尽显做人的哲理,或儒或道或法,少有混为一谈而不分倾向的。人们把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学习到的智慧,运用到做人中去;主张上善若水的人,做人做事倾向于顺其自然。张万胜自言喜欢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尤其喜欢庄子。在他的笔墨世界中,隐藏了许多道学的哲理。庄子的学问最接近哲学,因为庄子去掉了‘我’。在张万胜的书法里,也是如此,笔势游走到哪里,也任由它去到哪里,自然是多了几分洒脱之气。”

西北土地,人文气息厚重,从土地长出了文化,潜藏了很多文化高人,而与张万胜的交谈则能够更多地品味出西北人的文化风尚,读字、品人,若是所阅读的印象得到几分相似的印证。从张万胜的字里行间,可以品读出一份纯粹、一份情怀,一份个性,他那种把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笔端的书法作品,因为有了自然而然的境界,于是有了自成一派的笔墨韵味。

繁华落尽归寂寞,洗尽铅华呈素姿,或许是弘一法师的书法从某个方面感化了他,或许是他自身从现实生活当中领悟到了什么。总之,如今的张万胜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走向清晰。可以说,经过数十年以来的千回百折、刻苦磨练,他已经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笔在手中,路在脚下,一切都需要用心去做。”张万胜由衷地说:“只有依靠内心的真诚和超凡的智慧,才能使妙笔生花,才能使脚下的路无限延伸,一直伸向那个内心中渴望的生命与艺术之理想境界的远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