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正文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王斐—— 摘下碳纤维制造“皇冠”上的“明珠”

2022-01-06 08:42:05 智能朗读:

王斐(左)

隶属于中国中化旗下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州纤维”)历经十余年漫长的积累与沉淀,自主研发了千吨级硫氰酸钠法50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2020年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鉴定,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50K大丝束碳纤维国内空白;2021年,该技术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王斐,则是攻克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臣”。

“碳纤维被誉为‘黑色黄金’和未来材料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且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2007年,30岁的王斐以优异成绩取得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不久即作为优秀毕业生远赴英国考特尔兹(Courtaulds)实地学习。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了“硫氰酸钠法原丝生产技术的国外引进”工作,熟悉并掌握全套生产技术。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他完成了基于该技术的T300/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工艺包,形成了最终蓝星集团核心技术之一“硫氰酸钠法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并成为国家级秘密级生产技术。博士毕业后,王斐长期从事与硫氰酸钠法大丝束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熟悉高分子聚合、纺丝、碳化及下游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2009年,王斐负责组织筹建兰州纤维质检中心并担任主任。“他培养了一批精兵强将,并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铸就了能打胜仗的‘工厂的眼睛’。”科研处处长洪延波说。

2010年,兰州纤维建设刚刚完成,王斐受任该公司“首席制造官”,全力保障原丝的生产工作。在王斐和同事的一系列努力下,至2013年9月,终于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原丝送往碳化车间,实现聚合—纺丝生产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最忙的时候,接近半个月吃住全在车间。当第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时,我内心的喜悦不亚于孩子降生。”

在王斐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蓝星碳纤维从无到有的技术、产品的突破。但是,由于运营成本高且生产不稳定,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王斐决定从50K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寻求突破。2014年,兰州纤维生产的12K碳纤维达到东丽T700质量标准,生产的24K碳纤维达到东丽T300质量标准。2017年,王斐总结企业近10年蓝星碳纤维发展,剖析自身技术特点,梳理碳纤维产业发展趋势,确定以“大丝束、低成本”作为企业自身定位,聚焦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应用的商业模式,打破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此,公司投资1.04亿元在原丝车间开展50K原丝技改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原有腈纶装置基础上,王斐优化并设计了50K大丝束碳纤维湿纺生产工艺,由此升级改造完成的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50K大丝束碳纤维千吨线;他设计开发了50K大丝束碳纤维工业化生产关键装置,引进了国内首台大丝束碳纤维原丝收丝装置——铺丝机,为下一步该类设备的国产化进行了关键突破;他建立了50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及检测方法,尤其是设计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大丝束强度检测的树脂浸入设备,其检测结果与国外竞争对手检测结果相似。

50K技改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蓝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K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为下一步的规模化产业实施打下坚实的技术保障,是兰州纤维快速发展的基石。2020年,王斐团队的科研成果《千吨级硫氰酸钠法50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生产过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大丝束碳纤维国内空白。

十多年来,王斐作为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中国化工集团“最美化工人”2次,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50余项,授权专利近20项,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风电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大丝束碳纤维需求将快速增长,属于碳纤维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将带领兰州纤维科研团队努力前行。”王斐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