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正文

阎萍:雪山下的“牦牛妈妈”

2020-11-11 08:38:13 智能朗读:

阎萍(中)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供图

顶一对长长尖角,健硕、勇猛,会否是你对高原牦牛的第一印象?但我要告诉你,在海拔4380米的青海省阿什旦雪山脚下,有一种无角而恬静的可爱牦牛。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阎萍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20多年努力,培育出的世界首个无角牦牛新品种,以山为名,取名“阿什旦牦牛”。36年坚守在牦牛育种和生产研究第一线,阎萍是牧民群众眼中的“牦牛妈妈”。

“你可能认为青藏高原有蓝天白云、青青草地、牛羊成群,但现实远非看起来这样美好。”阎萍17岁上大学,4年后的1984年,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进入牦牛课题组。一个连牦牛长啥样都不曾见过的文弱女生,就这样闷声不响地扎根高原,与高大健壮的牦牛打起了交道:从野牦牛驯化,到牦牛新品群的培育,再到现在进行牦牛遗传改良。从阎萍的前辈们算起,几代人薪火相传,执著于牦牛遗传育种。在她41岁那年,我国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问世,填补了世界上牦牛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55岁时,无角舍饲化的“阿什旦牦牛”选育成功。一支前后相继的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为全世界贡献了两个牦牛新品种,创了纪录。“这就是我总说的,一群人、一群牛,一辈子、一起拼!”

“在青藏高原上工作的人,缺氧、不缺精神!就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高原之舟’牦牛。”那里海拔高,条件艰苦,“牦牛育种异常艰辛,但每一项数据力求准确,就得自己干。”初期跟着陆仲磷老师做研究时,团队只有六七个人,为了得到数据,大家一起“扛牛的扛牛,记录的记录,做试验的做试验”。即使风雪交加的天气里,没什么交通工具,跋山涉水几公里是家常便饭,“一天经历春夏秋冬”。

“对青藏高原牧民群众而言,牦牛更像是家人。而我看到牦牛,也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你看它们长相多萌:大眼睛、双眼皮,有着黑褐色的背毛。”阎萍说,“有爱,你会觉得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她的带领下,已形成一支坚守在青藏高原的国家级牦牛创新研究群体,以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助力高原畜牧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赞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用于广大牧民家,砥砺奋进,谱写青藏高原牦牛科研新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