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热门话题 正文

我们的视听神经究竟经得起几多翻车

2020-10-15 00:00:00 智能朗读:

    “双节”长假的最后一天,曾向媒体表达想当军嫂的一援鄂女护士被“兵哥哥”男友求婚了。10月10日,许多媒体以“全网祝福”为题报道了这则暖心的消息。10月13日,有消息称上述报道中那位想当军嫂的女主人公曾结婚生子、并因以丈夫名义借贷不还而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单……

    数天之内,如此剧烈翻转的报道,让受众的视听神经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撞击。所撞击者,还不仅仅是人们的认知常识,更有这种常识赖以存在的道德、价值和逻辑。这种撞击以及类似连编剧都没胆构想的故事,在不断刷新和扩展人们视听神经承受能力的同时,也让人们思忖如何在这样的信息氛围里守拙自处。

    如果仅从一个人的经历故事看,援鄂护士所为也并不比一些事件或者案件的情节更加难以想象。而现时人们之所以难以想象这种来回翻转的事情发生在一人身上,以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常识,正是因为女主人公的援鄂行为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并且这些意义据以成立的基本价值不能被分裂地附加在意义完全相反的行为中。

    尤其在独自援鄂行为被视为具有社会建构性因而成为实际上的一种特别权利的情况下,独自援鄂的行为就会被负载更多不普通的意义。以普通人的思维定势,与人类道德及其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的行为,应该难以与破坏解构人类道德及其基本价值的行为共生在一个行为体上。然而,现实总是在改变和重塑人们的思维定势。

    当然,更多情况下,人们难以让自己的视听神经适应现实,并非人们守旧,而是现实中的诸多情节难以被放进逻辑的框架。独自援鄂、想当军嫂、借贷不还、失信名单、高调现身媒体以至得到“全网祝福”,所有这一切,都难以用人们惯常的思维逻辑串通起来。在此,唯一可以告慰逻辑的,也许正是行为者因了建构性的特别权利,而使解构性行为也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权利,因此人们才常见这样的人对社会的解构力尤其大。这或许也是被类似上述来回翻转的事件不断颠覆的思维,常常难以抱定基本道德、抱牢基本价值的原因。

    历史表明,人类在价值、行为、意义的一致性上,存在着难以异位的执念和偏执。因此,价值和意义完全相反的行为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时,人们宁愿以“欺骗”“伪装”等词汇来宽慰自己的思维,也不愿意将自己所抱守的价值分裂。在视听媒体的触角无远弗届的环境中,抱守这样的价值于社会基本道德而言,更具重要意义。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剧烈翻转的事件中保持定力,以不变应万变,以基本价值对翻转事件,进而锤炼出坚韧的视听神经。

    据光明网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