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正文

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强省会赋能提质

2023-10-12 06:52:44 智能朗读:

中共兰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强调,我们要抓住动力再生、动能升级的关键所在,再塑强省会动力系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作为催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支撑和强劲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强省会的关键所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和产业主体作用,明确科技型骨干企业的主导地位,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发挥能动作用,融通创新链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一是打造梯次培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提能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强化政策推介和帮扶指导,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链式培育体系。持续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靶向扶持“链主”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项目。二是构建孵化育成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体系,提高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专业化服务能力,推进兰州科技创新园、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兰州信创新算力产业园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三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扎实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享受减免所得税等政策贯彻落实,引导创新主体“应享尽享”。开展“科技人员助力企业志愿行动”,争取每年服务中小微科技企业100家以上。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整体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强度。一是扩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规模与水平。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等方式组合,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建立多层次支持体系。强化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三是优化和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特别是针对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吸引多元投资,鼓励加大研发投入。

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由企业使用,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二是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合作关系,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支持在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与在兰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兰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服务作用,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沙龙、技术路演、投融资对接等活动。

构建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发展环境,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容纳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一是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企业家的战略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赋予企业家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的权利。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降低企业家创新活动风险。二是推动企业培养一大批青年创新人才。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项目,兰州市要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依托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青年版“萃英计划”,组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项”,搭建人才引进、培育、展示、交流、合作平台。三是畅通创新人才流动渠道。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推动人才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一体化配置,促进城乡、区域、行业等之间人才顺畅流动,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支持艰苦边远地区等地企业创新发展。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设绿色通道,加速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

营造良好企业创新生态

加快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一是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企业创新更大自主权。全面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修订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二是支持县区创新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县区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科技基础,统筹引导县区做强优势和特色,实现错位、差异化发展,构建主题鲜明的县区创新发展格局。三是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以兰白——张江合作为牵引,探索开展“科技飞地”合作新实践,在大数据、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化与主要节点城市、创新策源地城市重点领域科技合作。推进与甘肃省科学院院地合作,面向全市产业链、创新链需求,开展招商引资引智活动。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张玉斌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