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正文

让青春之光在重振兰州辉煌之路上绽放

2023-03-09 08:38:56 智能朗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回首百年之前,当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难之时,广大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并日益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吹响了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正是经过以历代有志有为青年为先锋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的中国正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在党的号召下,广大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移跟党走的政治忠诚始终未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忘。这也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普遍真理性:时代的目光总是投向青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青年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同样如此。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从穷困到小康、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一代代来自陇原大地乃至祖国各地的青年投身于全市建设发展大潮,在各个时期中和各条战线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挑重担、担当奉献,为全市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青年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市深化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平安建设、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各个重要领域和重大斗争中挺身而出、拼搏奉献,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用自己的不懈奋斗换来了今日之兰州,成为我市砥砺奋进的先锋力量。我们今天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目标,对于促进青年发展、吸引青年人才、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全市青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振兰州辉煌的需要,既基于现实问题,又具有清晰的目标任务。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过程中,青年和城市都是重要主体,青年发展和城市发展都是重要目标。推动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驱动力,这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的支撑,而青年群体恰是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有生力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不仅可以推动全市青年群体自身发展,也可以通过青年发展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互动。但是,青年群体也有其成长规律和生命周期特点,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展现蓬勃张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全面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挑战,遭遇就业、住房、婚育、教育、赡养等各类社会问题,又有着极强并多样的物质文化需求,亟需社会关心和政策支持。因此在工作中必须要聚焦青年发展需求,突出增强青年福祉,将“硬”保障与“软”服务紧密结合,既要加大城市空间和设施建设力度,为青年搭建更优质的工作生活平台,又要提供更多契合时代特点和青年特点的公共服务,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打造青年安心惬意的城市居住环境、近悦远来的城市就业环境、精英荟萃的城市人才环境、有趣有料的城市生活环境、公平优质的城市教育环境、平安健康的城市安全环境、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环境、融心共情的城市文明环境、有为有位的城市发展环境,让全市青年味道和青年气息浓厚,成为青年靠得住、离不开的家园。

提供保障服务不是我们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目的,这也绝不是鼓励青年在社会福利和政策“温室”中躺平、躺赢,促进青年发展达到“年轻有为”才是根本目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引青年成长成才、用党的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勇担使命、用党的伟大精神激励青年爱国奋斗,教育广大青年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更多青年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使之将人生理想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当中,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齐奋进,用双手打拼出一个理想城市和光明未来。

兰州的发展依靠青年,兰州的未来属于青年。立足崭新起点,展望伟大征程,作为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全市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召唤。让我们凝心聚力、踔厉奋发,驰而不息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久久为功推动工作目标任务的纵深实施,努力为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重振兰州辉煌汇聚青春智慧、集聚青春力量!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 于立斌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