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正文

胸怀天下者方可成大业

2022-11-24 08:33:18 智能朗读: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胸怀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写明: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的历史根基。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设计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吕氏春秋》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这都贯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懈奋斗追求“大同”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华民族用行动践行着“天下大同”的理念和追求。从张骞出使西域、鉴真六次东渡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传入欧亚大陆造福多国人民,到新冠疫情袭击全球时,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都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

胸怀天下的理论耦合。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接触到接受再到信仰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两者相互融通。在社会理想层面,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目标相吻合;在政治思想层面,中华民族倡导的民为邦本、整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以人为本、集体主义相契合;在经济思想层面,中华民族追求的“天下为公”、“均贫富”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平等观念相切合;在文化思想层面,“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文化相通。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共产主义基因,这种契合性是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的文化基础和天然禀赋。从文化传承来看,“胸怀天下”是绵延在中华民族骨血里千年不变的追求,从科学角度看,“胸怀天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胸怀天下的当代实践。天下情怀引领中华民族走过辉煌历程,指路当代中国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原则和经验。毛泽东强调:“新中国作为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应当为人类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答了“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对中华民族“胸怀天下”情怀的守正创新,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当代实践。马克思指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资产阶级按照他们的面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随着生产力和世界性的交往进一步发展,世界历史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主导。因此,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面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和追求,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推崇。

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蕴含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邃考量,也体现着对人类命运的前瞻规划。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念的继承者和开创者。胸怀天下者方可成大业。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上,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高瑛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