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同频共振 产研融合方能比肩而立

2023-11-20 08:16:45 智能朗读:

科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强省会必须强科技。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在实现强省会战略中如何主动作为,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为强省会经济建言献策,提出了真知灼见。

发挥高校优势力量 拓展强省会概念

——访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林柯

在深入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具体实践中,在兰高校如何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助推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尽快驶入快车道?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林柯教授。

“学校教学科研与强省会经济是一个共生共荣的关系,强省会须强科技,强科技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研究的力量。高校发挥力量需要得到地方的支持,首先需要知道地方的需求,其次需要得到地方的政策支持和能够做好科技创新的环境营造。经济发展起来了,高校就会有更多的科技创新的空间,省会强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高校应强化科技创新与输出,并以科技反哺高校教育与科研。”林柯教授如是说。

强省会首先得强科技,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在强省会战略中,高校要承担的任务,就是根据兰州市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将科创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强省会贡献科研力量。林柯认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和兰州市的产业发展有效匹配还需从以下三点着手:

畅通对接渠道,建立信息互通科技创新交流机制。强省会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工业强、科技强。城市建设、农业、交通设施、基础设施等都需要科技创新赋能。只有应用研究可以很快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有很多的应用研究,但是研究是否适合兰州市现在的需求,是否适合兰州市未来的战略发展?还需及时沟通调整。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建立信息互通科技创新交流机制,经济主体、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研究团队定期或者不定期展开交流座谈,积极沟通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

设立专业化的技术交易市场机构,政府部门牵头协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高校为强省会贡献科研力量需高校自身科研成果立足于兰州市来转化,但是存在对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了解不够深入等现实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将生产性企业的需求公布。比如在兰企业要掌握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在哪些方面?做到什么程度?高校也要掌握兰州市现在发展的堵点难点在哪里?需要哪些方面的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不仅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还需要由政府部门来牵头解决落地过程中的难题。成果落地牵涉到土地、税收等方面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科研成果所带来的收益评估、后续技术服务商定需要政府部门协同相关服务主体来共同参与。

发挥高校优势力量,拓展强省会概念。兰州市要强省会,不只是强五区三县,因为主城区已经面临多方面的发展限制,需要有效拓展强省会概念。比如在空间布局上将周边的县区都加进来,完成南北都市经济圈的拓展。兰州有非常充足的教育资源,有综合性院校、文科院校、理科院校,将这些高校联合起来一起发挥科研主力军需政府引领,引导高校根据强省会具体要求来作研究、报告合理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深化产教融合 重振兰州工业辉煌

——访甘肃省领军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曹万智

高校作为育人摇篮和创新高地,应如何将教学科研与强省会经济有效对接?记者日前采访了甘肃省领军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曹万智教授。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20年,中国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双碳’目标的实现对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曹万智说,兰州作为西北老工业基地,曾多次创造工业辉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当前,受先天条件限制,发展经济总量我们没有优势,但是常住人口400多万的兰州却有20多所高校,所拥有的大学量非常可观。基于此,深化产教融合、以科技推动工业发展为强省会注入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这就要求学校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贡献智慧力量。

校企共同办学,资源共享,将教书育人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聘请企业人才到高校讲课,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需求、新形势”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及时淘汰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培养更多贴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实施校企“共建、共享、共管”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操作,让高校科研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强化全链条保护,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让科技工作者可以专心做科研。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同频共振尤为重要

——访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师尚礼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在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成为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动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师尚礼认为,“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而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做好育才引智用人,让科技创新与人才同频共振尤为重要。”

首先,高校既要引进人才也要能留住人才,为人才培养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发其创业干事活力,在人才引进工作中不能忽视人才培养和培育工作,就地取“才”,让人才比肩而立。

其次,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经费支持。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高校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的优势,可以发挥这个优势,针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协同,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攻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对接重大项目就是对接高端资源,只有积极争取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人脉资源等宝贵的发展资源,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最后,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科技铺就致富产业。兰州作为黄河上游城市,筑牢生态屏障、保护好母亲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事关生态安全和发展大局。在科研攻关、科技推广的同时,教会农牧民树立生态理念,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以高水平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校地沟通,科技研发应当注重实际需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创新,强化技术研发的针对性,技术成果应轻简化,推广的途径和方法应简单易行,实现科技利民、为民、惠民。

以“技术”和“产业”助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访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继

西北师范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和“555”创新人才博士生导师张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校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怎样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技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责任。甘肃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

张继认为,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应从以下两点持续发力:

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目光不应该只着眼于技术攻关,应同样重视技术攻关和市场、企业、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优势主动作为,整合本地科研院所、企业、农业合作社,从“技术”和“产业”两个角度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开发等方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针对制约西北地区特色植物资源深度利用、农业产业开发不足以及产业扶贫技术支撑薄弱的问题,开展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攻克技术瓶颈和关键问题,为特色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做好农业发展“大文章”。

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人,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让高校真正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教学、科研是不能分开的,我们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于实验室、浮于数据。同样,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只会解题答题而没有创新思维,社会的需求、企业的瓶颈、产业的难题,其实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把科研的思路带进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启发学生科研思维,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融合进去,完成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宝丽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