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王生重:不怕飞机轰炸 就怕机枪扫射

2023-11-07 08:54:59 智能朗读:

王生重行军礼

王生重(中间一排右一)和汽车连战友的合影

王生重的复员证

王生重和他当时驾驶的汽车

扫码看视频

人物资料

王生重,兰州市榆中县人,1933年9月13日出生,1951年4月入伍,中共党员,1953年1月入朝参战。1959年至1962年,到榆中县运输队及青城铁厂从事运输工作,之后回乡务农。

10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榆中县城关镇朱家湾村朱家湾二社王生重家中,90岁高龄的王生重拄着拐杖,缓缓道出抗美援朝前线的记忆。

虽然他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时间不太长,但一直勇于战斗,直到战争胜利。朝鲜停战后,他继续留在朝鲜,参加了战后重建任务。回国后,他参加了洮河建设等工作,后来回家务农。

上战场 担任运输、修桥任务

1951年4月,18岁的王生重从榆中参军,被送到定西专区(定西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汽车学校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同年9月,王生重和一起学习的9名战士被抽调至兰州,通过集训后,被分配到志愿军二〇七部队工兵十二团机械营汽车连,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于1953年1月入朝参战。1953年3月,他在汽车连担任副司机。他所在的部队属于工程兵,主要负责向前线运输补给。部队日常职责就是修桥、修路以及排除运输道路上的地雷,经过一个个物资中转站,最后将物资送到前线。王生重驾驶的汽车是前苏联的吉斯150特种车,在运输过程当中,车辆会出现各种故障,这需要他们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以免延误物资输送。

汽车兵人手一本专门介绍前苏联汽车知识的书,在部队前进的过程中,王生重时常翻阅书中的内容,学习车辆每一个零件的作用,并且熟记相关器械原理。“道路和桥梁被炸断了,汽车抛锚了,都要自己想办法修。在运输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都得自己克服。”王生重说。

“一声巨响,炸弹就会把路面炸出一个大坑,一阵扬尘过后,车头上全是土,路都看不清了。”王生重用说,敌人投炸弹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他和战友们躲在山沟的防空洞里,敌人的炮弹打过来,四周的沙土和石头被炮弹的巨大冲击波震得四处飞散,大家随时都有牺牲的风险。

敌人飞机对我军运输线的轰炸很频繁。当时,一辆车上有两个人,其中一人要专门留意我方防空哨的鸣枪警示信号。在晚上行车时,听到防空哨鸣枪后,第一反应就是关闭车灯,将车停到路边。车上的人跑到公路两边爬进草丛里隐蔽,等到敌机过去后继续行车。有一次,部队向前线运输物资时,遇到敌机轰炸,排长立即停车隐蔽,不料,敌机投下的炸弹在排长身旁爆炸,排长因躲避不及,被炸断了一条腿。至今,对这件事,王生重仍刻骨铭心。“因为人是最重要的,如果人没了,这辆车也就算废了。”王生重说。

夜间运物资 借助岗哨预警及时隐蔽

虽然敌人有飞机,但是飞机也有局限性,它不会停在空中一个位置观察。王生重说,晚上行车时,他们会将手电筒藏在后背照明。部队借助各地的岗哨预警及时隐蔽,在当时的条件下,部队只能用这种办法躲避敌人的飞机。

“敌机扔炸弹不可怕,但可怕的是飞机上的机关枪扫射。”说到此处,王生重面露沉重之色,有些哽咽。当敌机轰炸时,部队立即隐蔽,就不会有太大的伤亡。然而当飞机上的机关枪扫射时,战士们往往躲避不及,当时有很多战士都牺牲了,作为驾驶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将物资送到前线,行车途中,后面的战友会将牺牲的战友运回国。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生重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战后恢复重建,主要工作就是输运建筑材料。

王生重在朝鲜的6年间,学了一些朝鲜语:“飞机叫‘平恩记’,汽车叫‘洽吨洽’。”王生重回忆,除了继续留在朝鲜的部队,当时还有2000多名中国工人到朝鲜参与战后重建。

1956年8月,王生重在工程兵教导营三连担任司机。开了3年车后,他当上了班长。1956年至1957年间,团部从各连队抽调战士成立教导队学习机械知识,由他任队长,组织学习、管理学员。王生重所在连队的其他战友开的汽车是前苏联生产的嘎斯卡车和吉斯卡车,载重量为2.5吨。而他开的是斯蒂庞克卡车,载重量为5吨。二战后,前苏联军队通过《租借法案》获得大量外国制造的卡车,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美国生产的斯蒂庞克卡车。其间,王生重因为工作出色,受到一次嘉奖。

回国后 赶过马车 当过生产队长

1958年4月王生重从朝鲜回国,复员后被安排到定西修建洮河,担任洮河建设工程队队长,带领着50多名工人修筑洮河。1959年1月,他回到老家榆中县城关镇朱家湾,经朋友介绍,到当时的榆中县运输队工作,虽说是运输队,但没有一辆汽车,只有马车,当时的榆中县仅有3辆汽车。

回忆当时的工作,最令王生重印象深刻的便是接马的工作。他从新疆接回由蒙古国转交过来的马匹,然后把马接到榆中县。“日子过得很艰苦,大家还得用牲口运输物资。”从新疆到榆中往返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但王生重却乐此不疲。不久他又被安排到青城铁厂担任运输铁矿的工作,青城铁厂散场后,他回到家乡务农,担任村小队队长。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年那些满腔热血、奔赴战场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他们身上的军人印记却从未消失。他们退伍不改色,老兵精神依旧,他们是战争岁月历史的见证者。

王生重的经历影响着他的子孙后代。“在我小时候,爷爷总是和我讲,将来步入社会,不论干啥工作,都要行得正、坐得端,要尽可能多为国家做些事情,要多帮助别人,爷爷当兵的时候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孙子王涛提起爷爷的言传身教这样说,“爷爷在抗美援朝期间,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往往历经千难万险,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方设法靠自己解决。”

王生重的孙媳妇许佳说,爷爷是一位很谦逊的人,一般不会和家人主动说起他在朝鲜的一些事情。在许佳眼中,爷爷是一位朴素的人,年轻时经常挨饿,现在坚持“能省就省”的原则过日子,“买了新衣服给爷爷,他总是说旧衣服还能穿呢!”

“我们在山沟的防空洞里住着,炮弹随时会打过来,随时会面临牺牲,但大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是第一位的!”王生重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战场情景时,斩钉截铁地说。他用手摸着勋章,或许是忆起了战争岁月,或许是忆起了牺牲的战友。

王生重说,他能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很幸运,如今儿孙满堂,感觉很幸福,感谢党和政府。在记者采访结束准备离开时,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李庆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