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老兵石育泽:架桥修路,两次荣立三等功

2023-10-11 08:52:52 智能朗读:

回国后的石育泽

功臣纪念章

扫码看视频

身为工兵的石育泽,从踏上朝鲜土地的那天起,虽然没有与敌人正面交锋过,但抱着作战必胜的信心,舍生忘死,在修公路、架桥期间,敌机不断在上空盘旋轰炸,他多次第一个脱掉外衣跳入冰冷的河水抢时间测量、施工,并奋不顾身抢救受伤的战友。他曾经两次荣立三等功,获得了朝鲜劳动党颁发的军功章。

20岁参军入朝参战

在炮火中修公路架浮桥

1949年6月,年仅17岁的石育泽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去了酒泉,但到了那儿后就没人管了。当年9月6日,他就地参加了解放军,在祁连山一带剿匪,并参加了解放张掖民乐县的战斗。期间,还参与了煤矿开采。

1952年11月,全国各地都在宣传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石育泽主动报名,并随大部队从酒泉坐闷罐车(货车)赴安东(今丹东市)集训,20天后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入朝后他们住在山沟里,一个连队见不到一个连队,他被分配到了工兵连,从此便开始了修公路、打坑道的工作。在当时那个炮火连天的环境里,也增加了他消灭敌人的勇气和力量,更是激励他更好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年纪小,但胆子大、能吃苦,让石育泽在架浮桥修路期间表现突出。朝鲜的冬天分外寒冷,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厚厚的积雪没过了膝盖,穿着单薄衣服的战士们难以御寒,不少人都被冻伤了。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美军飞机像苍蝇一样对我军狂轰滥炸,炮声枪声不绝于耳。战争的严峻形势和艰苦的条件考验着每一个前线的战士,但石育泽和战友们始终抱定一个信念:“身后就是祖国,我们要坚守住这道防线。”

他是一名工兵,在通往鸭绿江的周边修公路,在江面上架浮桥。在他们架浮桥的过程中,敌机每隔20分钟就会轰炸一次,他们在掌握这一规律后,抓住每15分钟一个空当的施工时间,加紧施工进度,之后就全员趴在地面上躲避敌机轰炸,等待敌机飞走后就立刻起身架桥。在寒冷的冬天架浮桥更是考验着每一个工兵,石育泽年轻气盛,时常第一个脱下外衣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测量、施工。1953年,他荣立三等功。

除了架桥,他还要负责架浮桥木材的砍伐运输。“战友们加油,加油!”石育泽至今清晰地记得,架浮桥砍木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尤其是崎岖的道路给他们的运输带来极大的不便。由于运输木材的卡车长时间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频繁的刹车使得车轴和大梁发烫,而且时常陷进深坑,但为了保证运输车辆的安全,石育泽和战友们脱下衣服浸湿,然后缠在胳膊上抬车。1954年,他再次荣立三等功。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入朝后,朝鲜的老百姓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关心,“我们要对得起这个称呼!”所架浮桥既要考虑到人员车辆通行方便,又要考虑到便于部队疏散,保证大部队过江后迅速挺进。所以,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战友们干劲十足,加紧施工进度,很快架了4段浮桥联通了临津江,为我军后方运输物资创造了便利。

回忆战友

老人几度哽咽

入朝的3年多时间里,作为工兵的石育泽和战友们,在朝鲜的梨木洞和易谷川驻扎的时间比较长。那时的石育泽年轻气盛,胆子又大,为了保证运输车辆安全通行,石育泽和战友们还担负着排雷任务。排雷可是胆大心细的活,在排雷过程中,要先用手将覆盖在地雷上的沙土刨开,再按住地雷引信,然后在保险孔里插入事先准备的铁丝,这样一颗地雷就安全排除了。

谈到排雷的时候,石育泽的眼眶湿润了,而且停顿了好一阵才说,朝鲜战争很残酷,很多的战友牺牲了。有一次石育泽和张掖籍的一名战友一同去排雷,而张掖籍的战友看到前方有木头,在向前爬行时不小心将木头推了一下,结果触发了地雷爆炸,张掖籍战友当场牺牲了。他们经常会遭遇敌机轰炸,所以一听到飞机飞来的声音就会立刻卧倒。飞机飞得离他们很近,抬头都可以看见敌机驾驶员。由于敌机飞行高度低,加上间隔时间较短,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很多战友牺牲了,有的甚至被烧得腰间只剩下了皮带,很难辨认。回忆起朝夕相伴,一起扛过艰苦岁月,时刻抢在危险前头,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好多战友,石育泽老人再度哽咽。

敌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侦察一次,有没有目标都会投炸弹,一撒一大片,不知道会炸到哪里。一次抢救被炸伤的战友时,看到战友的屁股上一块肉都被炸掉了,看着战友痛苦的样子,石育泽背起受伤的战友就走,那时,他是副班长。受伤的战友用低沉的声音央求道:“副班长,我快不行了,放我下来吧!”但在他还没有将战友送到战地医院时,战友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朝鲜的冬天非常寒冷,山石坚固,坑道作业异常艰难。打坑道并不容易,因不停地抡铁锤打钢钎,特别是遇到打“掉眼子”时最困难,炮眼在人上方,坑道内空间又狭小,使不上劲,打起来很吃力。而且在排坑道里的烟雾时,他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有效的办法就是人工拖着树枝来回跑着排烟。

国家这么强大

我活着就是幸福

虽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经过烽火洗礼而留下的印记永远无法磨灭。

回忆起这段经历,每说一句,石育泽老人都要停顿许久,即便努力克制着情绪,依然能听到声音里的颤抖。沉吟许久,石育泽轻轻地长叹一声:“抗美援朝,不打不行,打了,虽然代价很大,但是国家安定了几十年,国家发展起来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1956年3月,石育泽回国。被组织安排到了兰州铁道学院(现为兰州交通大学)车间从事维修工,七八个月后又被调整到了设备科从事材料员工作,大部分时间外出采购。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58年被兰州铁道学院通报表彰一次。

1960年生活条件艰苦,他响应号召,第一个提出回家务农,并且靠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在红古区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打拼了近20年,自家的日子好过了,也带动了乡亲们致富。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石育泽在电视前观看了阅兵式。当看到先进的武器装备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万般情绪涌上老人心头:“那是70年前不可比的!”

“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照顾得非常好,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要好好活着,现在最满足的是,6个子女、26个孙子孙女、14个重孙对我很孝顺,他们围着我,我高兴、幸福!”石育泽说,国家这么强大,他活着就是幸福!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采访结束时,石育泽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起身歌唱时,他声音洪亮,双眼有神,夕阳余晖撒在他发皱的军服上,胸前的勋章熠熠发光。

人物档案

石育泽,1932年4月出生于兰州市红古区,1952年11月入朝作战,为工兵连战士。他多次完成了公路抢修、架桥、打坑道的任务,大冬天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架桥,并奋不顾身抢救受伤的战友。1956年3月回国,被安排到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工作,从事过电工、材料员等工作。1960年在家务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李庆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