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老兵张广平:“完成任务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

2023-07-13 09:01:48 智能朗读:

扫码看详情

抗美援朝胜利70年了。张广平,当年那个还没有步枪高,执意要当兵去参战的“小鬼”,如今已年近九旬。7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发生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人和事,却一直在张广平脑海里。

“从1952年到1956年回国,在朝鲜战斗和生活的5年是我这一生最难忘的岁月。”张广平说。

比步枪还小的“小鬼”当兵

1935年12月,张广平出生在山东省东平县后泊村。1952年,部队到各地征召志愿兵,张广平跑去报了名。征兵处工作人员看他又廋又小,没有同意。此时,一心想当兵参加抗美援朝的张广平并没有放弃,一直等到征兵工作结束,部队往县城前进的时候,他就跟随在部队后面。“你这个‘小鬼’,还没有步枪高,快回家去。”征兵人员多次赶张广平走,可他根本不听。从小山村到县城,部队走走停停,约3个多小时,张广平就一直跟着。“要不把这个娃带到部队,当个卫生员、通讯员什么的?”征兵人员被张广平的意志和真诚感动了,留下了他。这一年,张广平只有16岁。

“尽管父母舍不得我,可他们认为抗美援朝是国家大事,就流着泪送我出征了。”张广平离开了家乡,跟随部队从县城出发到了泰安,又从泰安乘坐大罐车前往黑龙江。“坐车几天几夜,到了黑龙江,集中学习培训1个多月。因为我是完小毕业,有些文化,进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军部卫生所,当起了卫生员。”张广平说。

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

1952年10月,张广平随23军入朝,被派到69师卫生营当卫生员。从此,张广平奔走战壕、出入坑道,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亲历战争的惨烈。

“进入朝鲜以后,白天守在树林里。主要是晚上行军,吃了很多苦。到了前线后,主要是抢救伤员,从前线把伤员背回来,包扎、打针、喂药,还要给重伤员做‘特殊护理’。”张广平说,“不到战场上去,不到战地手术室,你永远体会不到惨烈。有些战士的鼻子、手、腿被打断,肠子被打穿,血肉模糊。在五圣山,有一位团长牺牲了,只剩下了一颗头颅,这颗白布单子裹着的血头颅,最后落在了救护队队长、他的妻子的手里。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痛哭。”张广平回忆说:“卫生所副所长潘士浩特别勇敢,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一次抢救重伤员的时候,正好一颗炮弹落在他和重伤员的身边,两人壮烈牺牲。我们都哭了,徒手把人从土里挖出来。”

张广平所在的医疗卫生队距离战斗前线有一定距离。但是,炮火声、冲杀声依然十分清晰,敌机会时不时来轰炸。“1953年初春,在一次激战后,我们接收了几名危重伤员。在潮湿的洞穴里,由我负责‘特殊护理’一名危重伤员。我年纪小,胆子也小,有些害怕。”张广平说,“卫生营护士长孙守信前一天他刚从前线回来,而且腿上受了伤,他仍然到病房帮我。那个危重伤员是个四川人,在前线负伤后仍坚持战斗,失血过多,最后还是牺牲了。”说到这里,张广平又一次泪目。

一个人翻山越岭护送标本

“有些战士没有中弹,但是发生了离奇死亡的事情,那个四川兵也是个特殊情况。当时,部队怀疑是美军投放了细菌。为了查明烈士真正的死因,需要解剖尸体并采集标本。孙护士长帮我完成了标本采集、给烈士换衣被、包装尸体等一系列工作。第二天一早,孙护士长帮我整理好病历材料,把标本分别装进四个有福尔马林的大瓶子里,封口后集中在一个卫生箱里,让我背着从伊川送去基地医院化验。”张广平说,那是他第一次一个人执行护送标本的任务。

“我步行出发,夜里住在兵站或者朝鲜老乡家里。睡觉时,我就把卫生箱放在枕头旁,一刻也不离开。”就这样,张广平躲着敌人的飞机还有山林里藏着的特务,一个人翻山越岭走了五天半,才到达了基地医院。最后,又带着化验结果回到了前线,完成任务。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张广平目光坚定:“尽管当时既害怕又紧张,但在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标本送到基地医院,才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

在张广平家里,至今珍藏着一个褐色的针织茶缸袋,上面还有四个大字“中朝友谊”,是一个朝鲜姑娘送的。这个茶缸袋背后还一段感人的故事。有一次,卫生营送来了一位被炸伤的朝鲜大娘,急需输血抢救。刚好张广平的血型和护士长孙守信的血型都符合,两个人抢着输血。争执不下时,营里领导决定,由护士长孙守信输血,张广平负责护理和护送大娘前往基地医院。最终,大娘得救了。事后,大娘给卫生营送来了“中朝友谊万古长青”的锦旗,还把女儿编织的茶缸袋送给张广平。

“写到残酷的地方失声痛哭!”

战争是残酷的,记录下来才能警醒后人。 1956年,张广平从朝鲜回国,进入陆军天水高级步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兰州军区文化部。“回忆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好像战火燃烧就在昨天。”张广平告诉记者,留在记忆里的历史并没有消失,往往促使他拿起笔写作,有时是彻夜难眠地写。写到残酷的地方,常常不忍心再写下去,甚至失声痛哭!

张广平曾创作了近4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衣战士》,但文革时期被烧毁。后来,他接连推出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长篇小说《云岭之战》《战俘情人》《没有受勋的英雄》《战魂》等作品。另外,还创作了《西部风流》丛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1989西部大淘金》《大漠人》《雪山恩仇记》《冰山魂》等大量西部作品。

张广平说,他见过彭德怀同志,听过报告,他在彭德怀战斗起义的湖南省平江县和童年生活的湘潭县乌石山下彭家围子采访和生活过,采访过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侄女彭钢、警卫参谋景希珍等人,特别敬仰彭德怀将军。张广平在年近九旬的年纪,又一次拿笔著书,历时三年,夜以继日地创作了《战神》,目前正在与出版社商议出版事宜。《战神》是继《云岭之战》《战魂》之后第三部抗美援朝的作品,加上其他抗美援朝作品,共约200多万字。

张广平为了写《战神》,累垮了身体,大病了一场,在北京医院抢救,保住了生命,体重掉了40多斤。“我是一名军人,有从三八线上带下来的战斗到底的精神,以笔为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想把《战神》献给伟大的祖国,献给所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最可爱的人’,献给和怀念永远留在朝鲜战场上祖国优秀儿女的忠魂!”

■采访后记

张广平的客厅,到处放着书籍、报刊和文稿,大部分都与抗美援朝有关。在墙上,有一张黑白老照片,定格了张广平在朝鲜战地时年轻的脸庞。在电视柜上,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和平鸽胸章、写有“最可爱的人”字样的杯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等珍贵物品,看着老人的这些“传家宝”,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虽然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但是张广平腰杆笔直、声音洪亮,举手投足间的干练,显露出军人特有的风采。采访了一上午,老人讲到激动处会哽咽、会流泪。在说起16岁当兵的事时,张广平还讲了两件事:1948年,张广平的家乡遭了水灾,全家逃荒到河北。只有12岁的张广平和14岁的哥哥准备闯关东,母亲哭了一夜,没让张广平走;第二件事,有人来说亲,把张广平介绍给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姑娘,母亲还是没舍得。张广平感慨地说:“这两次,母亲都没有让我离开。可是,母亲却支持我去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永远不要忘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要懂得珍惜。要培养我们的子孙后代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采访结束时,张广平表达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心声。

档案

张广平,1935年出生,山东省东平县后泊村人,今年88岁,中共党员。1952年参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入朝作战,主要负责抢救、护理伤员等工作。1956年回国,考入天水高级步兵学校。1957年,分配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工作。从朝鲜战地开始,一生创作了大量与抗美援朝有关的文学作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兰英/文 郭兰英 李庆/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