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甘味“金”种子 迭代升级孕育生命新律动

2023-05-24 08:38:45 智能朗读:

寇思荣老师为玉米授粉

育种基地的小麦

现场查看新品种长势

试种成功的鲜食玉米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可以说,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近年来,我市种业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农业科技人才较多的优势,目前已发展成为西北重要的种子集散中心及马铃薯制种基地。目前全市共有持证种子企业27家,企业注册资本合计为3.7亿元,总资产达10亿元;持证企业年销售种子3800万公斤,种子销售额2.8亿元,企业科研总投入2368万元,甘味“金”种子的不断迭代升级,孕育出生命新律动。

种业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初夏时节,阳光格外透亮。位于西固区达家台的兰州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里阡陌纵横,试验田里玉米苗随风摇曳,坚强生长。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种的推广应用。种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农业实现高产高效、产业兴旺的基础,而种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则是种业振兴的必然规律。以种业创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种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三农’问题的必要前提。”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生强开门见山地说。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21年,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西固区达家台筹建了“兰州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为甘肃乃至西北区域种子科技产业化提供了一个区域性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同时,以“甘肃种业振兴,贡献兰州力量”为宗旨,以农作物品种创新为核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测试评价为主线,种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目的,探索依靠种业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目前,进入产业园开展科研和试验示范的作物类型有普通玉米、鲜食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瓜、甜瓜和各类蔬菜等,承担了国家西北春玉米区域试验、国内35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牵头的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承接了省市农技推广部门的引种、病虫害鉴定、防治试验等。还承担了包括甘肃省小麦区域试验、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育种试验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省农科院、兰州市农研中心、兰州市种业监督中心、西固区种子站等100余家单位的各类作物试验示范。

该公司在其首席育种家王复和老师的带领下,潜心开展玉米育种20年,积累了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选育出了为数不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目前,公司已育成通过国家和省两级审定的玉米品种共计33个,其中25个品种实现了成果转化,公司也成为了甘肃省玉米企业创新联合体成员之一。

王生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和农作品种审定制度改革的深入,种子产业逐渐趋于理性。“育”是种业振兴的关键环节,包括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的创新。新品种选育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才是一个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种业创新有两个层面的重要内涵,一是种子科技的创新,二是种子产业的振兴。根据现代种业发展需要,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园势在必行。“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种业自主创新,打造民族种业的“兰州芯片”,从源头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脱毒种薯撑起富民产业大伞

走进榆中县城东的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只见病理检测室、生化检测室、育种实验室、组织培养室一应俱全。

“我们从3月份就开始当年的第一轮种苗移栽。一颗马铃薯从脱毒种苗的培育,到栽培成为原原种进入市场,离不开科技支撑。”甘肃大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该公司目前主繁马铃薯品种有大西洋、大有一号、费乌瑞它、冀张薯十二、夏波蒂、克新一号、陇薯三号、陇薯七号、陇薯十号、青薯九号、希森六号等30多个品种。在榆中县,每年推广马铃薯脱毒原种田1300亩左右,所生产的原种除少量外销以外,大部分用于县域内马铃薯种植。同时,依托榆中茂源、吉仓、宏宇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榆中县和平、中连川、甘草店、清水驿等乡镇,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成立了马铃薯兴旺组和科技服务团队,引进了全国马铃薯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兰州市重点人才实施基地,极大地助推了兰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前,有大小基地20多个,千亩基地8个,有力地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很好的富民产业的示范作用。

特别在打造马铃薯北繁南种种薯生产基地的战略中,我市按照“基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法制化、布局区域化”的要求,积极扶持企业加强新品种的研发和基础种苗的培育,按照“科研+公司+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培育壮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在高海拔地区建立规范化的种薯生产基地,开展种薯生产,引领贫困村产业发展。仅2022年,兰州市从全国科研院所引进28个品种,开展干旱、二阴地区、川水区不同生态类型下的品种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提升产品品质。在不同生态区域,建立了8个新优品种示范点,推荐优质品种12个,使品种布局更加合理化。

目前,我市已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马铃薯种薯生产已步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阶段,成为继兰州高原夏菜之后又一富民产业。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重要农作物种类的种子之所以依赖进口,是因为这些农作物种子的种源和育种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我们只有坚定地走种业科技创新之路,牢牢将‘卡脖子’的种质资源和先进的育种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才能让人民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牢,‘金饭碗’成色更足。”兰州和恒玉米研究所所长寇思荣说。

想让“金种子”变成“金饭碗”,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是关键。然后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才能使农业实现“高质效”。要实现这个目标,育种科研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种子企业要走“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要建立科研单位与企业相融合的发展新机制。通过资源、科研、开发推广和收益共享等方式,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连接贯通,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根据目前我国、我省种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团队+实验基地+农民”的种业发展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藏粮于技”落实落地,为守护粮食安全展现科技的力量,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粒好种子激活农业“芯”动力

5月中下旬,正是温室鲜菜采摘的旺季。西固区河口镇张家台村村民张汉中每天早晨5点起床,去自家承包的温室里采摘新品种西瓜,装箱贴订单,然后送到快递公司。“我引进的这个‘七彩瓜’皮薄瓤甜,一斤能买到10元钱,每天收入1000多元。赶上周末市民来采摘,收入更高,还供不应求。”张汉中高兴地说。

“几年来,我们通过技术改良、提高百合种球繁育质量,不断降低种球成本,缩短百合生长周期,服务老百姓。”采访中,七里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表示,近年来,七里河区重点解决百合种植出现的种球退化、土壤养分降低、种植管理不科学、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鳞片扦插繁殖技术、茎尖脱毒繁殖技术等为突破,科学提高百合种球质量和种植产量,总结形成了兰州百合的栽培集成新技术,推动百合亩产从走“量”转变为提“质”。

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堡子村百合综合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明旺合作社理事长康明旺和堡子村村民冯安宝一起讨论新技术。康明旺说,自己就是用百合基地的种球,经过几年的摸索,用鳞片扦插繁殖等新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通过鳞片扦插繁殖技术种植出来的百合,不仅形象和口感都有了提升,而且每颗重量都在3两到6两,每斤都能卖30块钱左右,价格提升了一倍。”康明旺说。

冯安宝家里从父辈起就种植百合。近年来,冯安宝跟着百合基地做百合技术的改良工作,跟着基地一起试验新技术。用基地提供的种球、肥料,在技术员指导下种植,他家百合的亩产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地提升。

育出一粒好种子,激活农业“芯”动力。我市高度重视种业企业的融合发展,加强科企深度合作,持续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通过实施需求导向、内涵提升、人才优先和协同创新四大战略,开展院企、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图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