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党建引领闯出产业致富路

2023-02-15 08:26:53 智能朗读:

基地建设

投喂草料

丰收的喜悦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将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引导村党组织成员通过出资入股、组织生产、服务提供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同时,积极在合作社成员中发展党员,成立党组织,参与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目前,全市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村达到146个,以组织力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使“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兰州的村庄落地生根、萌芽生长,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4966家,合作社成员达5.6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9.72万户。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西固区邦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义清每天一大早就扎进自家的塑料大棚,精心培育新引进的蔬菜苗。近年来,我市像“邦尼”这样根植于广阔的田野,发展现代农业的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找准路径  全面统筹推进

春已至,正孕育绿色的生机。一个个村子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幅幅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市坚持党支部在发展村级集体中站前沿、唱主角,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合作社发展的全链条、全过程,牢牢把握经济主导权,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思想不破冰,行动就难突围。在强有力的部署推动下,“党建+合作社”逐渐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共识。各村纷纷根据自身实际,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成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社。自此,“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扎实起步,陆续发展起来。

支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沉睡的资源被盘活,群众的力量再凝聚。我市坚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工作中,筛选一批党组织书记发展意愿强烈的村开展“党建+合作社”工作,统筹多方力量和资源,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形成了“党建+合作社”推进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去年桃树第一年挂果,采摘鲜桃5万多斤,收入近40万元。”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光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仲江说。

光月山村是一个山区村,长期以来没有致富的支柱产业。自2019年成立月山富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来,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党员示范田”,切实把党员转化为懂种植、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并带领合作社骨干走访周边果农、冷库、商贩,研究市场需求和水果供给。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适合光月山村生长的果树新品种,流转土地 780 亩进行千亩蔬菜林果基地项目建设。在引进各地桃、巴梨、樱桃、核桃等名优特色经济林果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西蓝花、甘蓝、莴笋、辣椒等高原冷凉蔬菜种植,真正使“撂荒地”变成“钱袋子”。

光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徐仲江带领党员,主动对接西固区内及周边批发市场,建立“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市场”的营销模式,实施“农产品+电商”“农产品+新媒体”的销售模式,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

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光月山村正是通过党员带头、能人搭手、村民抱团的发展理念,整合荒地打造梯田,整合闲置土地发展养殖业,整合劳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整合闲置农家院落发展传统民宿,让村落的全面振兴翻开了新的一页。

因村制宜 推行产业化经营

“党建+合作社”,目的就是要让群众得实惠。我市坚持群众致富与集体增收相统一,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签订入股协议,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群众从“多条心”变为“一条心”,改变过去村集体和群众各自为战的局面,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皋兰县水阜镇的蛋鸡养殖基地开始热闹起来。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投食、捡蛋、装盘、打包……

皋兰县水阜镇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市级衔接资金共计1040万元,在长川村红圈沟建设水阜镇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同时,全镇7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22年4月,联合成立甘肃阜源昌养殖专业合作联社。

有了机构,经济如何发展?合作联社筹集各村集体经济、农户资金500万元用于经营蛋鸡养殖基地,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营模式,并建立了“10+10”收益分配模式,即:提取利润的10%为公积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亏损;提取利润的10%为公益金,用于本社及成员社的技术培训、合作社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福利事业和生活上的互助互济。如今,仅靠着蛋鸡养殖一项,水阜镇各村一年集体收入就可增收15余万元。

皋兰县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不强、群众集体意识淡化、农村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探索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回引培养”工程,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力,联合把关,选聘21名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回引41名有能力、有觉悟、有眼界、有情怀的优秀年轻干部,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储备培养了一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

这些村党组织书记和优秀人才强强联合,有的依托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领办旅游股份合作社;有的立足解决村集体资金投向、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领办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有的依托“白兰瓜”“软儿梨”“禾尚头小麦”“红砂洋芋”等特色品牌优势,领办特色产业股份合作社。

皋兰县乘势而为,在燕儿坪、大横等20个村推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肉牛集体集中养殖+农户分散养殖”等发展模式,引领带动全县3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66.5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达到12个。

利益联结 激活发展动能

我市坚持把“党建+合作社”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立足市场需求,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并成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人勤春来早。蓝天下的永登县大同镇郭家墩村,一排排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土地上。村民们忙着摘蔬菜,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目前,我们种植有机蔬菜面积已达3000余亩,实现年产有机蔬菜8000吨,产值1.6亿余元,带动务工1000余人。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60万元以上。”郭家墩村党支部书记龙宝‬海说。

近年来,郭家墩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总投资5300万元的甘肃自然之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加工物流中心、智慧农业平台、水肥一体化处理等设施,打造集特色有机蔬菜种植、智慧农业、三产融合等为一体的都市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入股,按照每年每亩500元的标准向农户分红。同时,根据企业盈利比例,实现公司利润与农户二次分红挂钩,按照6%比例进行固定分红。每年核算大棚成本及净利润,“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自从村里实行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我就把自家的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能按时收到土地分红。”村民韩学忠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有固定收入,生活过得很舒心。

据了解,郭家墩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合作社项目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全村400多户群众融入都市有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全过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与郭家墩村并肩的,还有西固区河口镇张家台村,该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 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张家台村近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为主,每年的蔬菜产量达1000万斤。但长期以来村民种植的蔬菜都是以批发为主,成交价格低,大部分的钱都让中间商赚走了。遇到价格过低时,蔬菜大量浪费。村党总支书记张晓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他以党建为引领,带头组织成立了兴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率先入社,最终吸纳了40户菜农入股。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平台”运作模式,精心选取西甜瓜、黄瓜、西红柿等有机绿色蔬菜,试点在河口古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让农户直接获利,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亲历者说

金沟乡马家山村孙烈荣:

“党建+合作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乡村要振兴,产业当先行。我们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突破口,创新探索 ‘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林果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三大产业相配套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全村群众就业增收,解决集体增收难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固区金沟乡马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孙烈荣这样说。

孙烈荣告诉记者,多年来,马家山村种植的高山水果香甜多汁,马家山蛇果、大接杏,鸭儿洼萝卜品质高、味道甜、外形好。但一段时间以来,存在有品质没名声、有基地没规模、有产业效益低的现象,制约着产业发展。

2021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由党员牵头,以社为单元,成立了5家种植合作社。大家一起想点子、找门道,积极寻求产业结构多元发展路子。在种植方面,主动联系省农科院、甘农大及区农技站专家学者,开办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栽培管护等培训班,全面提高果农种植管理技术。在宣传方面,通过承办西固区金秋旅游采摘节、西固区农民丰收节、马家山“果王”争霸赛等活动,马家山优质农产品在金城广为人知。销售方面,在维护传统商贩订购方式的基础上,变坐门等商为主动对接商超,变“小散零售”为“订单销售”,开辟网络销售、农超对接等新渠道。

2022年,马家山村农产品产销两旺。6月份的大接杏,7月份的白凤桃,8月份的巴梨,9月份的蛇果,10月份的红富士、萝卜实现大丰收。仅苹果一项,全村村民增收就超过百万元。

孙烈荣表示,“党建+合作社”模式形成后,村党支部积极引导合作社统一开发、种植、管理,统一品牌、经营、销售,帮助群众改良种养品种,掌握现代技术,打造产业品牌。与农业企业、大型商超、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畅通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截至目前,5个合作社种植果树1600亩,其中蛇果800亩、红富士500亩、大接杏100亩、白凤桃100亩、巴梨100亩。

看到果树种植发展前景好,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加入合作社。2022年初,村党支部积极争取资金,为马家山延伸750米农灌管线,110亩旱地改造为水浇地。2022年底,由合作社联系机械,复垦撂荒地100亩,现大多都已种上优质果苗,预计3年后挂果上市。

■采访手记

一子落定全盘活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我市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中,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合作社”模式,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集中利用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今后如何让“党建+合作社”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各乡镇明确了思路,就是把抓党建和抓发展相融互促,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总抓手,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以及群众的需求性、能动性结合在一起,积极在为民谋福利、得实惠上下真功夫,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奋发有为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一子落定,全盘皆活。伴随着“党建+合作社”走上乡村经济发展新位置,一批村党支部书记在火热实践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村子的“当家人”,村“两委”班子建设、人才培养、群众工作等也被“一揽子”抓了起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