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传承黄河文化 唱出“兰州声音”

2022-07-04 08:39:19 智能朗读:

摆一架扬琴,拨一把三弦,再配上旋律悠远、曲调圆润的唱腔,三五个人台上有坐有站,兰州鼓子戏便轻松开场。在日前举行的“如意甘肃 · 多彩非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兰州鼓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增三携一把三弦登台亮相,代表我市各县区传习所的传承人献上了自己压箱底的绝活,唱响了独属于金城兰州的美妙乐音。他着一袭长衫坐定,目光炽烈、语音铿锵,再配上那丝丝动听弦乐,令台下的观众和线上观看的铁杆“粉丝”们如痴如醉、余味绵长……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回想当年刚刚晋升“国宝”之时,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兰州鼓子老艺人和爱好者加在一起也就不过百余人,其中女唱家更是难得一见,越来越多的爱好者正在逐渐选择放弃。如今,在经过了十多年时间的努力后,无论是在省市各级非遗展演的盛会上,还是在国家级的艺术舞台上,昔日生存难以为继的兰州鼓子已经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走出了金城兰州,唱响了陇原大地,惊艳了全国观众,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勃勃生机,在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中,期待着自现代生活中“破茧成蝶”。

演出日日好,却是“新丁”日日少

兰州鼓子的演变形成历史达两百年之久,是流行于兰州地区,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具有民间说唱文学风格。2006年,兰州鼓子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曾几何时,兰州鼓子是兰州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所以能弹会唱者甚多。如遇喜庆节日、请客宴会,不论在农村的家庭院落、还是集镇的茶肆酒楼,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唱到高潮时,一人演唱而众人帮腔,显得气氛十分热闹。兰州鼓子是以坐唱为主的曲艺表现形式,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严格按兰州方言行腔,乡土气息浓厚。兰州鼓子的曲目、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咏赞景物、喜庆祝颂之类。在极盛时,其曲目有上千种之多,但目前传唱的不过百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兰州鼓子的继承发展都处于自流状态。

后来,随着人们艺术观赏的多元化,以及演唱活动的日益减少,兰州鼓子一度呈现出后继乏人的态势。再加上缺乏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本就难学难练的兰州鼓子更是生存举步维艰。哪怕是到了今天,虽然演出机会大大增多,表演团体也日益壮大,但真正喜欢兰州鼓子的老艺人平均年龄也都是在60岁以上,40岁左右的艺人都十分少见,女艺人更是可遇不可求,其发展和希望依旧并不乐观。

“如今娱乐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年轻人对于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缺乏了解和认识,继而兴趣不高。”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告诉记者:“而演出环境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也是有得有失,虽然开辟了新的市场和观众群体,但也正在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阵地。何况,如今在兰州鼓子各个传习所的演出队伍中,挑‘大梁’的基本都是我们这些70岁以上的老艺人,我们又究竟还能挑多久都很难说,往远看传承发展也并不乐观。”

“传习所”续传承,只盼“心声”换“新生”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在榆中南山、皋兰什川和水阜、安宁、七里河区郑家庄、城关区的金城关先后确定和命名了多个兰州鼓子传习所,每个传习所也就是每个活动点都能聚集近20位鼓子艺人或好家。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在传习所的吸引和带动下,回到了兰州鼓子的怀抱之中,其中更有不少人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口传心授之下,轻松的从台下欣赏“转型”到了登台表演。

在这些传习所中,要数曾经位于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的兰州鼓子传习所最聚人气,也最贴近现代生活。这个传习所就在我市颇具人气的非遗陈列馆内,正是当时这匠心独具的安排,让兰州鼓子的抑扬顿挫与静卧时光之中的丰富展品在一动一静中遥相呼应,别具一番乐趣和氛围。无论是兰州“城里人”,还是来兰旅游的各地游客,都可通过这个古朴、生动的舞台,去轻松了解、探寻兰州鼓子别具一格的韵味与风采。

而且,进了此门的往来游客也多是对非遗文化兴趣浓厚之人,通过观看陈列了解了兰州乃至甘肃非遗的特色之后,再经过传习所的表演现场,必会兴致勃勃地欣然落座、凝神静听一番,真是别有一番意境。更有心者,还会在一曲落罢上前与艺人攀谈一番,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下兰州鼓子的鲜活故事。尤其是每逢春节庙会、节假日时间,路过偶遇或专程前来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热闹的景象。不曾想,2018年开始,这个传习所被搬到了兰州文化馆楼内,这扇兰州鼓子最贴近现代生活的窗口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

说起这段变化,陈增三心中也是倍感遗憾:“搬来前,我们一年对外开放的演出差不多有100多场,甚至可以说只要开唱就是演出,可以随时随地展示兰州鼓子的风采。到了这里,除了一年20多场外出演出能够正式与观众见面,平日里只能在这楼里自娱自乐,毕竟办公场所也是必须‘闲人免进’,就是可惜了这每周两次的排练唱曲,放到以前全是演出,多好。”

传承人进学校、跑社区,播撒希望的种子

据了解,为了调动了鼓子艺人的积极性,每年兰州市文化馆都会充分利用节庆调演和对外交流的机会,组织鼓子艺人登台演出,督促演出团队每周坚持排练,日积月累下来也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人和爱好者回归舞台参与其中。特别是,各级兰州鼓子传承人更是以身作则,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奔走于进社区、进校园的路上。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魏世发口中的这个“家”对外称安宁区兰州鼓子协会,位置就在安宁区文化馆三楼的一间十多平方米大的房子。而“家”里最醒目的就是墙上的四个红色大字——兰州鼓子。每周三和双休日的两个下午,和魏世发一样的兰州鼓子爱好者就集中在这个“家”中。

“我们是2009年2月14日搬到这里的,从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真正从‘游民’成了‘安居者’。”魏世发感慨地说:“因为安宁区文化馆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这样一个房子而已,而是政府对兰州鼓子的一种支持和扶持的态度,当然还出资5000元为我们购买了扬琴、古筝、三弦等乐器。”

目前,我市确定和命名的传习所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已基本实现了坚持阵地传承和演出的常态化,传习所之间交流互动也日益频繁。从中,传习所无疑起到了凝气聚力的作用。可以说,独具风情的兰州鼓子正在变得愈加的灵动鲜活。

“如今,兰州鼓子已经可以随时随地登上大雅之堂,不仅走出了兰州,还在全国艺术舞台成功亮相,这充分说明了兰州鼓子的魅力所在。”陈增三的语气中流露出的是自信和自豪:“特别感谢相关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不仅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演出机会,更努力地推动着兰州鼓子的后继人才培养。近几年,兰州鼓子进社区、进学校取得的成果最让我们这些艺人欣慰,那些同学们的演出虽然稚嫩但却最为动人,让我们这些传承人看到了盼望已久的希望。”

策划:肖兴吉 张鹏 汪文学 执行策划:蔡丹平 魏莉 张润山 文图统筹:李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