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地铁的“千里眼”“顺风耳”“传话筒”原来是它们

2021-03-05 09:03:34 智能朗读:

1号线的“顺风耳”——车控室电话终端
扫码看详情

它是地铁信息的传递者和控制者,它将地铁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看不见的蜘蛛网,它与信号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中枢神经”。它由许多节点组成,有设备、有电缆、有光缆,如果有一根断掉,都会影响正常的使用功能,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客运服务和列车运行,这就是兰州地铁的“神经”——通信系统,它指挥着地铁的“五官”正常运作。

列车报站的声音、列车内的电视广告,这些就像是1号线的”嘴巴“,是通信系统直接与乘客对话的工具。作为通信系统里一个多媒体资讯发布、播控与管理的平台,它是一个为乘客提供全方位的导乘和其他资讯服务的分布式全数字播控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信息查询两种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会提供乘车须知、服务时间、列车到发时间、列车时刻表、管理者公告、媒体新闻、赛事直播、广告等实时动态的多媒体信息,在火灾、阻塞及恐怖袭击等非正常情况下,还能提供动态紧急疏散提示。

在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站厅、站台、出入口、设备区,装有枪型、半球、球型3种摄像机,它们就像1号线的“眼睛”,确保车站人员在车控室就能了解车站各个角落的情况,站台司机立岗处装有四画面监视器供司机查看站台情况,确保列车开关门时乘客的人身安全。一旦车站发生灾情时,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作为防灾调度员指挥抢险的指挥工具。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西起陈官营,东至东岗,贯穿了兰州东西交通的“大动脉”,要是有“顺风耳”帮忙接收和传达各种指令,工作配合起来必是事半功倍。公务电话系统,就像是1号线的“耳朵”,用于控制中心和车站之间的办公通信。它将兰州轨道交通各个车站、各个部门连接起来,构成了一张互联互通的电话网络。它是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和车站、场段值班员指挥列车运行和下达调度命令的重要通信工具,是为列车运营、电力供应、日常维修、防灾救援提供指挥手段的专用通信系统。

职业漫谈

“网工”的一天

你有没有被人问到过职业呢?大多数的职业一听名称就大概知道是干啥的,但我的职业,说出来你肯定要追问上“十万个为什么”。我在兰州轨道交通工作,我是一名“网工”。

有留心过铁路两旁吗?类似电线杆的东西,或方或圆,上面架设着各种线索,横着的、竖着的,时不时还会遇到交叉着的等等……没错,维护保养这些设备,就是我们的工作——接触网检修。

迎着日落西山不忍离去的最后一丝倔强,路上行人拖着忙碌一天的身躯回家享受美好时光,我们却挤在人潮中逆行,“网工”的一天才刚刚拉开序幕。

确认无人缺席后,网工的仪式不能丢,19时准时交接班,开始一系列对接准备工作。待送走了最后一班乘客,随着轨道列车回厂,整个城市仿佛都寂静了下来,酣睡入梦。我们整装待发进入作业现场,一刹间,仿佛遁入了另一个世界一般,等待着我们的除了悬挂在隧道壁上的一丝丝灯光外,还有工作了一天的机器设备零部件,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各种螺丝打交道。“精、检、细、修”,对待每一个设备都要极其细心,因为它直接关乎到地铁运行安全。

黎明时分,我们像归巢的燕子,回到了启程的地方——值班驻点,认真梳理台账、填写完善检修记录,一天的工作落下帷幕。

(兰州轨道交通设施部第三党支部 苏文翠)

党员先锋

“年度列车先锋”白龙: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

白龙,兰州地铁高级电客车司机,有着丰富的电客车驾驶和故障处理经验,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入职多年,他曾先后获得“运营分公司优秀员工”,季度、年度“列车先锋”等殊荣。

作为一名“老”驾驶员,白龙告诉我们,驾驶电动客车要沉着冷静、反应迅速、操作准确,反常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不良的行为后果。驾驶员在行车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要尽量减少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提高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反应能力、精神承受压力和自我控制调节的应激能力,养成坚定、顽强、沉着、果断、机智的品格,不为情绪左右,不为外界事物分散精力。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这是白龙常常送给自己的话。在同事眼中,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在从事客车司机的这些年中,积累起了丰富的驾驶经验,赢得了领导的表扬以及同事的好评。

地铁街采

“我和我的家乡”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其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都留下了真实的印迹,比如故乡的变化,比如乡村旅游的兴盛。本期街采,先让我们聊聊“我和我的家乡”。

这期街采中,我们采访到了家乡是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平凉市静宁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定西市渭源县以及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的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工作人员及市民。

谈到家乡最大的变化,来自静宁、东乡、渭源的3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教育”。“政府对县城中心小学的投入很大,孩子们的上学环境好了很多”“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前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很多女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完不成,但现在,女孩们几乎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国家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奖补政策,我也是去年才从学校毕业就成为了兰州轨道交通的一员。还记得上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给我们1500元-3000元的生活补助,帮助我和弟弟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觉得家乡最大的变化是交通。以前乡村道路都是土路,下雨下雪后就比较泥泞,现在都是水泥路,很方便。而且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升,现在我们回家基本都是自己开车,坐班车也方便,”家乡是皋兰县忠和镇六合村的一位受访者说。“我已经在兰州生活了十几年,但每年放长假我还是会回山西老家。村容村貌的改变我觉得是最大的,家乡一年比一年漂亮,坐车回去的时候,看到沿途的绿化、街道、房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就是一个感叹词,‘哇’!”家乡在山西大同阳高县的一位女士说。

“兰州地铁”周刊(兰州晚报与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合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杜志超 赵文瑞 文/图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