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着力增进百姓福祉 协同迈进小康社会 ——《政府工作报告》之“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2021-01-13 08:35:49 智能朗读:

□资料照片

“十三五”期间是兰州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兰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提升;立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城乡发展面貌呈现新形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抓环保、治污染,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紧盯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着力增动力、添活力,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惠民生、解民忧,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兰州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人民群众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全市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由2015年的2102.25亿元增加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5.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52.15亿元增加到1638亿元,年均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85.19亿元增加到247.13亿元,年均增长6%。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7088元、9621元增加到40000元、14557元,年均增长8.1%和8.6%,连续跑赢GDP增速。

●全市累计引进招商引资产业项目1327个:其中“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0个,完成到位资金5967亿元。

●“三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30亿元、292亿元和323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7倍、1.7倍和1.43倍。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兰州获批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一体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57家,翻了两番多,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78%,较“十二五”末增长16.5个百分点,步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聚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实施“三化”改造重点企业39户,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3户,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23户,建成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22%。

●建设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引导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成兰州苏宁等配送中心和门店1万家以上,预计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618亿元,年均增长18.6%。

●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引进银行4家、保险公司8家、证券公司7家,预计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4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5倍。

●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兰山、石佛沟、河口古镇、什川古梨园等景区提质升级,中山铁桥、望河亭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均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

●富民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06万亩,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2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18家,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3家。

城乡发展面貌呈现新形象

●城乡协同发展

○全市新增常住人口近40万,城镇化率达到81.04%。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面积由2015年的12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6.5万。

○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全部“清零”——建设特色小城镇12个,建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5个。

○新建农村公路2854公里,建制村硬化路通达率、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均达到100%。

○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皋兰国家试点县创建任务全面完成。

●交通“基本成网”

○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兰州进入地铁时代。

○建成南绕城高速、雁白黄河大桥、盐什公路、川海大桥、东岗立交桥(重建)、青白石互通立交、西客站北广场、城市高速路口改移拓宽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662公里,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

○提升城市主干路107条,建成深安大道、雁东路北段、五一山西路等疏解路41条,新建天桥地道36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59万个,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城市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48公里,改造供热管线729公里,新建供气管线45.8公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5G商用全面推开首创研发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我市荣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和“政务环境创新奖”。

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巩固提升“兰州蓝”成果: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5.2%,比2015年提升16.2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04%。

●四级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投资16.79亿元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全线完工,完成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黄河兰州段干支流水质达标率100%。投资59.67亿元的兰州第二水源地工程投入运行,广大市民喝上了更加优质的饮用水。

●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持续规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域无垃圾三年治理行动任务圆满完成。

●城市绿化面积稳步拓展:拓建改造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87处,新增改造城市绿地579公顷,完成营造林68.85万亩,成功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

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线上线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总时限压减65.65%,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扎实推进,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84.98%、79.69%和37.22%。

●兰州新区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入推进,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汽车整车、粮、食、肉类等九大特殊口岸建成运营,西北首个铝期货指定交割库挂牌成立,“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常态运行,累计发运984列41017车,货值21.6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入区企业达到115家。

●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与西宁、临夏等城市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各领域协同联动发展逐渐走深走实。

●城市对外开放度显著提升:成功承办国际田联路跑大会等高规格会议,兰州国际马拉松“双金”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

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

●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增加

○全市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82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2倍。

○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近40亿元,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永登、榆中、皋兰、七里河4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2.4%和67.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较2015年提升3个百分点。

○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制度有效落实,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6亿元、公积金贷款198.36亿元,公共租赁住房实物保障7.04万户,老旧楼院完成改造160处,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100个、惠及10.82万户30多万人。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95所,新增学位1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下降为0.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58%。

○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医联体、分级诊疗、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8平方米。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打掉涉黑涉恶犯罪组织123个,刑事、治安案件比2015年分别下降54%和59%。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治转提”“四察四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一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风作风明显转变。

●学习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和赴外调研学习,干部本领素质不断增强。政府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逐步优化,“双清零”管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推行,严格按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

●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效落实,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3件,发布政府规章28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80件、政协提案2125件,办复率100%。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从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市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73.78%。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 超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