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1345”新模式构筑升级版“平安兰州” 兰州市走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2020-10-16 14:42:55 智能朗读:

本版制图 魏文雅

兰州市被确定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立足省会城市定位,以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以防范化解市域重大风险为着力点,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在推进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守正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期盼、体现兰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大局持续平稳,平安兰州建设取得新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19年度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5.4%,创历史新高。

A 构建一个体系精心绘制市域社会治理新蓝图

坚持把试点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更高水平平安兰州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来推进,构建形成了党委揽全局,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乡镇强执行的联动治理体系。

注重顶层谋划。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40多个主要部门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组,建立并运行工作协调机制、评价体系等规范标准,推动试点工作强势开局,成效明显。

强化机制保障。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的实施方案》、《关于落实“四化四有四联”机制加强综治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关于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近20项文件机制,为推进试点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平安兰州建设责任制考核体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靠实责任,严格奖惩,实现了平安责任制全覆盖,强力推动工作任务落实。先后4次成立督查组,对各级各部门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工作,特别是政法委员配备、综治中心建设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进行全面督查,推动落实。我市《以落实平安责任制为导向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经验在全省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推广。

B建好三支队伍持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总基座

深入实施固本强基“三大行动”,全面建好建强政法委员、综治中心、网格员队伍,切实把社会治理优质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乡镇(街道)政法委员队伍全覆盖。以机构改革为重要契机,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切实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统一领导,全市58个乡镇、54个街道112名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全部配备到位,先后10余轮次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明确任务,靠实责任,确保了平安建设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有效形成了政法委员统筹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力量的工作体系。

综治中心运行队伍全覆盖。创新提出以“四化四有四联”为核心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推行“搭建平台、部门履职、限期办理、群众满意”的运行模式,及时核拨机构编制和工作人员,科学设置“一厅四室”,融合三维数字系统、综治信息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了法治化统领、信息化支撑、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治理。目前,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已全部挂牌成立,市级核定编制18人,区(县)、乡镇(街道)核定编制6至10人,配备各级综治中心主任、副主任131名,配备率达100%。

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全覆盖。按照“五个一”网格架构,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划分城乡四级基础网格8304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1044名,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服务体系,深入推动社会治理向末端延伸,切实提高城乡管理扁平化、精细化水平。特别是健全完善基层楼院长、楼栋长制度,大力发展十万名平安志愿者队伍,创新实施“党建+网格”“一核多元”“百姓档案”“十户六联”、邻里守望等措施,搭建起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平台。我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正宁路社区党委统领多方力量画好抗疫“同心圆”,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表彰。

C 巩固四个工程织密织牢市域社会治理守护网

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聚焦风险隐患,持续巩固四大工程,市域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巩固国家政治安全“核心”工程。聚力防范应对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完整责任链条。

巩固防控体系建设“强基”工程。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创建为契机,以“六网一体化”建设为方向,完善四级治安巡防网络和反恐制暴“PTU”“TPTU”警务模式,推进“智慧街面巡防”“智慧交管”建设,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重要时段管控,着力构建衔接紧密的地面、空中、网上防线,全市“两抢一盗”发案同比下降39%,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8.5%。常态化开展“盗抢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涉枪涉爆、命案治理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

我市侦破的“2·12”特大网络“套路贷”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57人,扣押、查封、冻结各类涉案财物价值20.74余亿元,被公安部列为全国“套路贷”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巩固矛盾多元化解“民意”工程。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行综治中心牵头、部门参与的“一站式”解纷模式,织密全市1509个人民调解组织和7125名调解员队伍网络,全面构建了以综治中心为平台,调解员、网格员、志愿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大力推广人民调解“四联单”、微小矛盾“随手调、口袋调”等举措以及小西湖枫桥式派出所、刘兰香警务室、“巾帼调解队”、村民说事室等基层治理品牌,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健全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效不断提高,调处成功率始终保持99%以上。

巩固公共安全管控“底板”工程。持续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推进校园及周边综合整治,落实寄递物流行业“3个100%”和旅馆业实名登记等制度。全面推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措施落地落实,制定流动人口《登记指南》,放宽申领居住证条件,流动人口办证量全省第一。依托社区矫正视频督查系统和电子腕带,实现对1475名社区矫正人员全天候、无缝隙定点监控。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机制和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实现了管得了、管得好的新局面。

D 强化五个支撑构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联动共治圈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强化政治“引导力”支撑。坚持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特别是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标“六清行动”,统筹扫黑、打伞、治乱、建制一体发展,共受理各类线索10008条,办结率99.2%,打掉黑恶组织121个,提起公诉107件977人,一审受理97件933人,各项主要指标均排全省前列,不断优化了市域和基层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强化法治“保障力”支撑。以开展“七五”普法、“法律八进”为载体,积极探索运用新思维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法治宣传,大力实施一地一品工程,全力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部建成,1150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已投入使用,覆盖率100%。持续开展“守初心、担使命,集中排查整治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同比下降23%,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

强化德治“先导力”支撑。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精心打造“遵德守礼”“和文化”等宣传阵地和“金城讲堂”“道德讲堂”等平台,全覆盖多频次开展宣讲活动,群众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切实提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注册志愿者实名认证60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5%。我市“共享集市”引领新型社区志愿服务典型经验获评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优秀案例。

强化自治“聚合力”支撑。全市676个村和409个社区全部建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协商议事会等民主决策形式。全面推广专项事务听证会、民情恳谈会、“乡贤和事堂”“一事一议”等议事模式,搭建民情恳谈室、居民论坛、妇女之家等议事平台,形成了民意征集、议题形成、事项办理、成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强化智治“科技力”支撑。积极探索综治信息系统、三维数字系统、综治视联网、“雪亮工程”等信息化系统平台融合共享,创新打造了“雪亮云眼”“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智慧安防小区”等具有兰州特色、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名片。依托“雪亮云眼”立体化视频指挥系统的资源汇聚、共享、研判,支撑破获刑事案件1.3万余起,发现安全隐患、服务求助群众等年均8500余次。试点建设50个智慧安防小区,依托智能化、大数据实现了人、事、物、情“一网联动”,覆盖实有房屋4万余户,特别是涵盖了部分低收入群体、老旧小区和“三不管”楼院,有效提升了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打破行业部门壁垒,将全市50部服务热线全部纳入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日均办理各类诉求2000余件,办结率达98%以上,实现了社会治理与服务大联网、大联动。我市《向智能化要执行力以大数据支撑大平安》典型经验在第二期全国新时代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上向全国交流推广。

兰州市将紧紧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的总要求,瞄准治理体系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大目标”,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先手,以“五治”融合为着力点,主动担当作为,精心组织推进,注重创新提炼,全面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力争走出一条现代化中心城市社会治理的“兰州之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烁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