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将“温暖”送到群众家里 更要送入“心里” 红古区民政局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

2022-01-12 08:22:37 智能朗读:

武月英见到民政干部喜笑颜开

隆冬时节的一天,红古镇水车湾村426号的残疾人张长福家中如期迎来了两位君心爱心公益团队的志愿者——王丛花和边春丽。她俩熟练地为张长福理发,为家里换洗床单。志愿者给予这个特殊家庭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心灵慰藉。这正是红古区民政部门为特困家庭提供的救助供养内容之一。

记者了解到,2021以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红古民政部门在对低保和特困人员的救助中,积极回应困难群众的需求与期待,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类救助+服务类救助”模式转变,向困难群众送传递爱与温暖,为民解忧为民解困。

镜头一:

“都是政府送来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家里啥都不缺”

冬日的西北,寒风凛冽。张长福的家里,一进门的院子大门旁堆着一袋又一袋取暖用的炭。“这40袋煤炭,冬天够烧得很,可以过个非常暖和的冬天。这些都是民政部门给我们提供的。好得很!”张长福80岁的母亲武月英对记者说。

张长福十几年前遭遇了车祸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长年照顾他的母亲岁数也越来越大,身体不是很好。但是这些年来,母子两人的生活因为民政救助和镇上、村上的帮扶,也是过得不错。现在,张长福作为农村特困对象,每月领取特困供养金519元,护理费400元。母亲武月英享受农村一类低保救助,每月领取低保金399元。除了领取救助项目的生活费之外,他们的生活也处处得到社会帮助。在张长福居住的房间,床单被罩上都印着“红古民政”的字样,“这个暖壶、手电筒、洗发水……都是政府给我们送来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家里啥都不缺。前段时间我生病买药,镇上、村上还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真的很好。”武月英倾诉着这些年的感激与感动。

“区上的民政部门和镇上、村上都知道这一家的特殊情况,常常为他们送来各种各样的物资,除此之外还有政府购买的家政服务等定期上门为家里进行服务等。”红古镇民政干部马杰对记者说。

君心爱心公益团队的志愿者王丛花和边春丽就是为张长福家庭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张长福对这两位志愿者很熟悉,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当两位志愿者要离开时,他还是激动地咿咿呀呀比划个不停,抓着志愿者的手,眼里闪烁着泪花。王丛花告诉记者,她们这几年一直承担着张长福家的家政服务等志愿活动,差不多每两周就会定期过来一次。而日常如果家里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她们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

镜头二:

“真的是道不尽的感谢!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生活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

红古区华龙街道振兴社区福田小区重度残疾人李建军家里,他向记者讲述着自己感受的温暖。几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李建军的双腿,自此他坐在了轮椅上成了一级残疾。虽遭遇不测,但是庆幸的是,总有人在关心着他,惦记着他。

日常,李建军很多时间独自生活,但他总能感受到民政、社区等各方的关心和慰问。每月定期发到位的全额低保金,每月定期一次的上门服务,不定期的慰问和各种送上门的物资,让李建军觉得自己不孤单的。

尤其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民政部门和社区考虑到李建军的身体状况,更是第一时间送来了生活物资以及防疫物资。说起这些年来民政救助和社区的帮助,李建军只有满满的感激,“真的是道不尽的感谢,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生活都不知会成什么样子。”李建军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2021年红古区民政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其中城市低保标准提高8%,农村低保标准提高8%。供养标准的提高让低保和特困人员生活有了保障。这一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又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慰问活动,组织全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进行走访,了解困难需求,对家庭困难的重病、重残人员等开展慰问活动,还在疫情期间向特殊群体送慰问、送物资等,把温暖送到了更多特殊人群的身边。

“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每个角落。”红古区民政局副局长李五贞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娜 见习记者 宗成贤 实习生 包文娟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