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正文

“媒体+文学”连弹 奏响惠州文化文明强音

2023-03-09 13:31:40 智能朗读:

3月5日,“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学雷锋精神主题文学志愿活动暨2023年全省文学志愿活动启动仪式在惠州丰湖书院举行。惠州将通过“建设‘媒体+文学’实践基地 推动‘媒体+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惠州日报社与惠州市作协联动,共同送文化下基层,深入挖掘基层各种新闻和优秀文化,创作新闻及文学精品,讲好惠州故事,传播惠州好声音。

本次活动由省文明办指导,省作家协会主办,惠州市作家协会承办,惠州市文明办、惠州日报社协办。

分享会现场。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王建桥 摄

推动“媒体+文学”产生叠加效应

“‘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学雷锋精神主题文学志愿活动是2023年全省文学志愿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告诉记者,“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学雷锋精神主题文学志愿活动是广东省作协根据中国作协部署,在2022至2023年度开展的文学志愿服务内容。接下来,各地将根据实际以红色文学轻骑兵、讲座、作品分享会、改稿会、文学采风、创作基地建设等方式,创新开展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

“活动放在惠州启动,是因为惠州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惠州还创新开展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惠州连续五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国知名的‘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惠州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好的基础和特色。”苏毅说。

活动上,惠州日报社与惠州市作协就开展文学志愿服务等工作达成合作意向。接下来,双方将启动“建设‘媒体+文学’实践基地 推动‘媒体+文学+志愿服务’”活动,讲好惠州故事,传播惠州好声音。“媒体+文学”实践基地将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 文学与你同行”红色文学轻骑兵活动的阵地,开展主题新闻采访、全媒体产品制作、文学创作、征文活动等,邀请省内外新闻专家学者和著名作家、评论家举办新闻论坛、全媒体发展论坛和文学论坛,推动“媒体+文学”产生叠加效应,助力惠州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

同时,依托各县(区)、镇(街)文化机构打造“岭南书院”之“惠州乡村书院(书屋)”,通过原址重修、增添设施或者异地重建等方式,打造“岭南书院”之“惠州乡村书院(书屋)”,在全省岭南书院建设中凸显惠州“媒体+文学+书院(书屋)”文化特色和运营模式,赓续传统书屋文脉,助力惠州文化建设。

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告诉记者,推动“媒体+文学”走向基层、服务基层,一方面是送文化下乡,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是挖掘基层各种新闻和优秀文化,创作文学精品,传播惠州文化。接下来,还将打造“媒体+文学+志愿服务”活动基地,推动公益捡跑、保护生态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新闻、文学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

作家魏微:“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就是看他的语言”

启动仪式后,《烟霞里》分享会举行,惠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明霞围绕作家魏微新作《烟霞里》对其进行了访问。

“很高兴来到惠州参加文学志愿活动。惠州常来,参加文学志愿活动还是第一次。”魏微介绍,《烟霞里》是她积蕴十多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去年首发于《收获》杂志,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烟霞里》用编年体的方式,回顾了一个女人繁茂又寂静的一生,并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这部书也被称为“70后”“80后”“90后”的成长编年史。它从1970年写起,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贯穿于一位普通女性40年的生活中,一代人曾有的体验、共有的记忆,甚至曾经的梦想、凡俗和平淡都在魏微的文字里徐徐展开。

谈及“70后”女人,魏微认为,“70后”女人有着其自有的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理想主义,如她来说,小时候既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也通过西方的一些文学作品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让她有了一些理性主义的情结。另一个特质是成长的时代赋予的,既保守又现代,“我们是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人”。

魏微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小说而言,绝对不只是读一个故事。故事很重要,但语言绝对是第一位的。“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就是看他的语言,语言找准了,风格就形成了,这是你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所在。”魏微说,她年轻时代的语言是比较舒缓的,是女学生、女青年看到这个世界的舒缓语调。到《烟霞里》,是一个成年人回望自身的几十年,节奏感更强,更欢快。

作家鲍十:“多阅读并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才会有话可写”

《烟霞里》分享会结束,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文艺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鲍十作《新时期乡土文学面面观》专题讲座。

从沈从文的《边城》,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路遥的《人生》,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文学中的乡土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鲍十从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影响力,中国乡土文学中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中国乡土文学的未来等方面给惠州文学爱好者进行了讲述。

“中国乡土文学占据中国文学半壁江山,我也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乡土文学的作家,目前正在准备一部长篇小说。”鲍十说。

精彩的讲座也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来到现场,在互动交流中,不少爱好者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我们‘75后’受乡土文学影响很大,中学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一位专门从东莞过来的读者说。她的家乡在河北,如今在南方生活许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乡愁慢慢淡忘。“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接地气创作?怎样把乡土文学写得入味一点?”

鲍十以自己身离故土坚持创作的故事激励文学新人。他表示,要不断积累知识、文化和常识,为主题创作做准备。“有些乡愁,现实中很远,梦里边很近。那是因为你的心很近。”鲍十告诉读者,他写的《葵花开放的声音》,就是讲述家乡的故事,就是记着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这本书我大部分是在广东写的。”

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执导)。现场一名读者为此发问:“你觉得电影哪个环节改得最满意?”鲍十表示,《纪念》中的故事有他父亲的影子,有他老师的影子,改编成电影,是对小说的升华。

“写作文对我们的语文成绩很重要,如何写好作文?”“初中生怎样写好乡土文学?”听闻有文学大咖来到惠州,不少惠州日报小记者也来到现场,并纷纷就如何写出更好的文章发出提问。

“写作文首先要有得写,要敢写,接下来才是写好。”鲍十建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以多阅读,积累更多的素材才会有话可说。同时,小记者们可以从惠州身边的故事写起,从自己的生活写起,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积累阅历获取素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长时间的积累修炼而成的,家长们也要引导孩子多阅读,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风格。”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惠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