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皋兰县> 正文

■乡村振兴看兰州 皋兰县“唤醒”撂荒地 闲地变良田

2022-05-25 08:44:47 智能朗读:

村民在合作社上班挣工资

“以前家里的地荒着,现在流转后能挣钱,我在这些地里干活也能挣钱,好滴很呐!”5月13日上午,石洞镇中堡村70岁的村民魏永堂正在自家地里种植玉米苗,这片曾经的荒地被甘肃禾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后,他看到了自家的土地又焕发出生机,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无独有偶,在10公里外的文山村,魏文喜也在种植玉米苗。作为邻居口中的“李大胆”,他不再去砖厂搬砖,而是承包了村里150亩撂荒地,专心种玉米和小麦,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几天来,记者在皋兰县多个村镇采访中看到,整治撂荒地让农村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1

撂荒地变身致富田

如果6年前,在自家地里打工这种事,是魏永堂万万想不到的。因为忙着挣“快钱”,家里的一些薄地就逐渐荒芜,长满了野草。自从土地流转给甘肃禾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魏永堂如释重负,没有了“地荒着的良心不安”,一亩地每年还能拿到450元流转费,还能凭长期工身份挣到工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魏永堂的这些感受,附近很多村民也有。

魏永堂家所在的果果川是皋兰县一条小有名气的川地。2016年起,禾盛合作社进驻皋兰,至今已在这片川地流转500户农户的1512亩地,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撂荒地。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经营者需时常围着这些地“转”,资金投入大、利润低,挣的是“慢钱”,且能不能挣钱要看天、也要看市场,可以说做农业是一个要耐得住寂寞的事,尤其对开垦撂荒地而言。但经过多年耐心整治,曾经的荒地肥力大增,使得禾盛合作社已发展成为皋兰县最大的农民合作社之一,除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已逐年显现:每年用工五、六万人次,以扶贫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费、务工费等带动多户稳步脱贫,用高世鑫的话说,之前那些长满冰草的撂荒地如今已变成了“致富田”。

2

撂荒地整治效果明显

2020年起,作为全省首个集中整治农村撂荒地的县,皋兰县分析研究土地撂荒深层次原因,着力破解土地复耕瓶颈难题,且如今将把撂荒地整治纳入全县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和年度考核,大力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深度推进中,皋兰县将涉农惠农政策与耕地耕种情况直接挂钩,整合财政资金2091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对种植禾尚头小麦、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给予每亩100-350元的补贴,县级财政对全县农业灌溉用水水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全力激发农户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复耕复垦撂荒地耕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解决撂荒地的一个关键是规模种植。于是,皋兰县积极培育引进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采取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农户撂荒耕地,调整产业结构,由分散种植向连片种植、由一家一户向抱团发展,解决农业生产率不高、有限耕地捆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突出问题,已累计培育引进5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撂荒耕地2.82万亩。

其间,皋兰县加大监督管理和巡查执法力度,依法处置弃耕撂荒、毁损耕地行为。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自然资源局联合督查,定期深入镇村农户、田间地头督查指导撂荒地整治行动,实行“周调度”制度。对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到位的镇,第一时间进行约谈提醒、通报曝光,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文/图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