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精细长效管理 绣出美丽城关 ——城关区城市精细管理综述

2019-09-23 00:00:00 智能朗读:

雁滩公园夜景

雁滩公园夜景

小游园

小游园

改造后的木塔巷

改造后的木塔巷

数字城管大厅

数字城管大厅

市民广场公厕

市民广场公厕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面貌翻天覆地,可谓一日千里。从最初的粗放型到精细化、无序型到长效化、杂乱型到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犹如一部壮阔的诗史化进程!

    “城,所以盛民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作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城市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需要在细微处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城关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达到约67平方公里;辖区人口越来越多,现有人口约180多万,核心区人口每平方公里超过5.2万人。放眼全国,人口密度亦不可谓不密集!因此,管理好城市对城关区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70年来,城关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推进城市建管取得显著成就。

    高效率组合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1949年到2019年,一路走来,城关区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城关城市管理的发展,作为首善之区向上的重要缩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扛扫帚、推平车、穿街巷收垃圾……这或许是老一代环卫工人的共同记忆。而如今,当你走在城关的大街小巷,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环卫清洁车辆、洁净的果屑箱以及身着统一服装的环卫工人。

    城关区有主次干道197条、小街巷575条、城中村小巷182条,约1345万平方米的道路,每天要保障如此面积的清扫保洁,靠过去的人海战术已无济于事。背街旮旯靠人工,主次干道靠“钢铁兄弟”,亲情合作,高效管理是如今城关城市保洁的大时代。

    目前,由5100多名清扫保洁人员、570多台各类作业车辆,负责辖区街巷和城市家具的保洁、每天约1100吨生活垃圾的清运,并对干道实施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高空喷雾抑尘、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五位一体”环卫作业,24小时对城市道路实施喷雾降尘、保洁保湿等。机械化作业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道路清扫保洁效率,而且降低了人工保洁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一个个现代化的设备运用,保障了城市道路的整洁卫生。

    城市管理者的初心不变,恒心不移,始终精耕细作,只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从“城管执法技能大竞赛”、“女子执法队员专题班”到柔性执法、传递城管人的正能量……城市秩序越来越好,城市空间越来越有序的背后,不仅是城市管理者镌刻在工作日志上的生活日常,也是城关人及来陇客商,在城关生活之美中真切可感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天眼”实时监控、人工采集及时上报、城市问题高效派发……如今的城关更加干净整洁,这离不开遍布在城市的数字化城管监督员,离不开城关倾力搭建的数字化城管平台。

    城关区实现数字城管标准、系统和机制的全面升级,辖区24个街道综合管理指挥平台建成投运;城关区数字城管密集调研,主动争取,达成了“保持现有城管网格体制机制不变,采取职责叠加、平台对接的方式进行整合”共识,探索出一条“以职责叠加方式完成城管网格整合”的新路径,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防污染保生态兰州蓝远近驰名

    对于蓝天,兰州人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环境影响,兰州大气污染曾是久治不愈的顽疾、挥之不去的阴影,兰州曾经一直都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

    个别年份排名全国末尾。市民要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呼声极高。

    为提升空气质量,自2013年开始,城关区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投资6.04亿元改造187家374台燃煤锅炉,实现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物“双清零”,彻底退出燃煤供热时代。通过不懈的努力,城关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在全市近郊四城区达标率排位中排第一。

    污染防治是生态保护的前提,为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关区强化水污染防治,定期对45家重点涉水企业每年进行两次监督性监测,对超标排放废水的单位严管重罚;多次对黄河、南河道排污口进行排查,确定62个黄河排污口、65个南河道排污口所排废水均为生活污水,予以严管。

    通过不懈的努力从全国污染重点城市到国家推荐的消除“心肺之患”的兰州模式,从饱受市民诟病的污染城市到“中国10大最幸福城市”,“天蓝水净”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兰州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量巨变质飞跃绿色发展题中之义

    兰州地处大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起步晚,改革开放以前,除东方红广场外城区无一块广场绿地,城关区绿地面积不足3000平米,种植乔木不足3000株。

    近年来,城关区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文明形象重要抓手,按照“路在林中、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现代化园林建设理念,对城区绿化重新进行定位规划,使城区绿化取得了新的进展,城区绿地率达到了34.87%,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92%,城区绿地面积2702.0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平方米。

    回顾过去,兰州城市园林绿化,从单纯的栽树到建设城市游园、大绿地景观,从一张白纸到又新又美的图画,兰州已彻底结束“乡村城市”的历史,兰州人民在黄河两岸的新兴城市安居乐业,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绿色文明。

    公共绿地建设量的巨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对兴建绿地的需求迫切,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城关区投巨资兴建大量公共绿地,建成十多个小游园,提升改造市民广场、雁滩公园、马拉松公园等多个公共绿地、绿化带绿地面积近19万平方米。同时通过引入新品种苗木,将城市绿化逐渐由单一的苗木栽植,转变为艺术化、复合化、功能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立体城市绿化景观。

    道路绿地建设质的飞跃。改革开放前,城关区道路绿化只有秦安路、酒泉路、庆阳路、北滨河路等几条简单的行道树绿化,且只种植了几棵刺槐,全区行道树木不足3000株。近年来,随着城市道路的拓展,道路园林绿化也相得益彰,彻底改善了城区道路生态环境。

    建景观提形象夜经济发展迅速

    傍晚的城关,华灯初上,各色灯光交相辉映,乘着快艇在黄河一路西进,两岸光怪陆离、如梦如幻,可谓“一夜游尽金城”。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城关的夜景犹如画卷般展现在市民面前。

    新中国成立后,城关区的主要干道基本设置了道路功能照明,光源是白炽灯。上世纪60年代逐步更换成高压汞灯,线路基本与电力、电车线同杆架空架设,灯具也主要是一个灯泡加个搪瓷罩。上世纪70年代,高压钠灯在主要干道上逐步替代高压汞灯,景观照明还寥寥无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功能照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重视,单独敷设线路及立杆照明逐步普及,功能照明标准开始建立。2000年初景观照明逐渐起步,天水路、庆阳路夜景照明项目等几个最具城关特色的城市名片在夜间换上了靓丽新装。

    时光荏苒,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照明进入了“有路必有灯和追求照明质量”的时期,功能照明快速优化发展,绿色照明提上日程。

    近年来,城关区围绕“山水城林”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了白塔山、黄河风情线等具有城关特色的景观照明项目,既体现历史古城的文化特色,又对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照明设施成倍增长,城市亮化有了显著提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兰州的城市形象,使兰州成为当下的“网红”城市,“夜游黄河”正在逐步成为“夜间经济”新的增长点。

    □本版组稿包世谦李佳伟

来源: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