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金城 非常视点 科教 财经 文化 时尚 金城画廊 旅游 车楼 健康 饮食 奇石书画 城市服务
 
 
  焦点 | 关注 | 女性 | 时尚 | 健康 | 非常视点 | 互联博录 | 晚报西部 | 聚焦兰州 | 城市记忆

张伯健艺术简介

 

  伯健先生年逾七句,出身书香之家,三代从事教育事业而闻名教育界,甘肃省教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授予《教师世家》称号。
  现任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理事,甘肃诗书画联谊会理事、甘肃省书画研究院画师。
   伯健先生一生以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为荣来严格要求自己并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敬。他幼承家学苦读研习清代杨州八怪之郑板
桥的诗文与兰竹笔墨技法五十余载,真可谓“一生写兰,半生竹”。近年来在笔法墨韵上多有创新,已形成自家风骨。   
  伯健先生生性善良,不善言谈,也不喜张扬,几十年来别无他求,只埋头耕耘于笔砚之间,潜心研究兰竹笔墨技法,往往到了痴迷而不能自拔的境地。天道酬勤,先生在同道好友的鼓动和激励下,终于步入社会,热心于扶残济贫的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先生将自己的力作二十余幅给慈善事业。自2005年以来先生的兰竹作品参赛于省内外的各种赛事并获得各种奖项,授予“书画名家”称号。在中国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巡回大展中先生的画作被南京博物馆收藏。伯健先生之所以取得今天如此喜人的成就而为我陇上画界增光生辉,实属不易。这五十多年来的默默痴迷的耕耘,用先生的话来说是一种最好的修身养性、充实自身。这与那些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盗名欺世者相比是何等的不相称啊!
  师法自然,中得心源,师古而不泥古。伯健先行作为一个收入不高的教书匠付出的不仅仅是痴迷,平日一但遇有兰竹珍品,则不借重金,设法购置,观察研究其生长变化之特征。让同道好友钦佩,并常逗他日:“您真是应了苏东坡爱竹如痴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癖好”。对兰竹他一生情有独钟,在他的兰竹画作中常常用人格化的语言韵事,让观者感动,“品高何须重颜色,不是真花是墨花”这是他的题兰句,“愿我儿孙当如此,拔地干霄记前身”。这是他的题竹句。先生的兰竹更惹人喜爱是由于其作品出自他的心神而显得天真自然无为所致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是一种常人不易达到的难能可贵。“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的款意常常让观者更有一种需保持良好情操,健康生活的情怀而耐人寻味无穷。我爱先生之兰竹,更爱先生之人品如画品。所以他的画作及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真、善、美,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所崇尚的真正和谐。
  伯健先生的兰与竹,在他的妙手之下而妙趣横生。我深信当前他已居陇上所谓“兰竹名家”之右,其兰竹笔法墨韵已露“大家风范”,值得细读。先生的画作,己被收入《甘肃文学艺术年鉴》之《甘肃省文学艺术家名录》。
 
  [返回]      
兰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或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社和兰州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并且不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州新闻网联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媒体公约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兰州日报 copyright ©lanzhou daily lanzhou evening
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 编号:甘新办函字[2006]8号
备案编号:陇ICP备12000029号
兰州日报社 设计维护
网站电话:(0931)6132620、6132622、6132625、6132626